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前言·】——»从战国到两汉时期,厚葬之风非常盛行,彩绘陶器主要被用来作为陪葬品,洛阳中州路及周边地区2000余个汉墓出土了许多彩绘陶器。
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唐末陵墓中所发现的彩陶,已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
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的后期,一向盛行的陪葬彩绘陶却越来越少了,它的陪葬功能越来越低。
彩绘陶的造型很多,色彩也很丰富,装饰纹样也很多,可以说彩绘陶的彩绘和纹饰在中国古代的在艺术上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从彩绘陶本身特点、厚葬风气的转变以及制作工艺的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揭秘——彩绘陶本身缺陷·】——»彩绘陶,也叫做后烧彩陶,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指的是将陶胎烧成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它与在陶坯上彩绘再经高温焙烧而成的彩陶有很大区别,彩绘陶的色料附着性不牢,花纹受潮或经水就非常容易脱落。
彩绘陶器是在新石器时代后期才出现的,它使用了红、黑、黄、白、赭色等多种颜色,色彩鲜艳,因为画好了就不会再高温焙烧,因此它很容易被磨损和脱落。
彩绘的颜料以多种矿物质为主,再配合上适宜的植物粘合剂,如三义村出土的彩陶上的白色颜料主要是由高岭土和碳酸钙混合物组成,在高岭土的出土过程中,颜色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彩绘陶器对于放置的环境有非常高的要求。
彩花陶作为陶制品,胎体的气孔比较大,吸水率也高。
只有吸水率低的陶器,才能抵抗外界冷热收缩膨胀的压力,这样的陶器,坯体会更加完整、不易开裂。
河南楚墓中所出的一批彩陶,它们质地松散,内部有许多空隙,非常容易被损坏。
彩绘陶除了以矿物质颜料为颜料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彩绘陶,也就是漆衣彩绘陶,它的装饰工艺与漆器相似,但是是在陶器上涂漆,采用镀锡的方法来遮盖陶瓷的凹凸不平,但是这种方法成本高,制作困难,耗时较长,而且效果也不佳。
于是,它必然会慢慢的被取代,瓷器、釉陶开始盛行。
——【·揭秘——厚葬风尚的转变·】——»自古以来,丧葬就是人们生活非常重要的的一部分,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葬制礼仪,随葬物品经常出现在丧葬文化中。
随葬物品不仅仅只是一个物品,也有着富贵富贵之意,希望上天后生活可以更加富足,更加顺利。
在《礼记·祭法》中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由此可见,在古代,丧葬礼仪也代表着地位和等级。
汉代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厚葬的风气和丧葬的习俗也在不断的变化。
这既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改变,也是因为当时社会经济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
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汉朝之后,彩陶的数量发生了变化。
在汉代初期,厚葬是非常普遍的,儒教逐渐走向宗教化,并且信仰神仙风气十分盛行。
这个时期的画像石,就很好地反映了汉代的厚葬风气和升仙思想,人人都妄想追求长生不老,尤其是皇帝和大贵族。
但是,自汉末到唐末,随葬器物的数量有所减少,这或许与战争的频繁发生有关。
汉末战乱非常频繁,民不聊生,百姓生活非常艰苦,这种变故使的农耕和手工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现实的吃穿问题都难以解决,人们对厚葬的关注就越来越少了。
为了确保战争时期财政充裕,能长久的维持当时的统治,很多有权势的大人物都开始采取“薄葬”的做法。
曹操就说他死后,不陪葬金玉、珍宝等等,而诸葛亮则说袭击不需要陪葬物。
由此可见,厚葬制度受战争的影响非常大。
由于受到战乱的影响,六朝一直都在推行薄葬,逐渐的厚葬的风气已经被大大的削弱了。
到了唐末,墓葬中随葬品的陶器数量也越来越少。
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变化,认为与其将财宝埋藏于土里,还不如将财宝公之于众。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在墓葬中随葬的物品数量越来越少。
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乱的影响,唐朝厚葬风气也有所减弱。
此外,唐代的殡葬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地上祭祀时祭祀品,减少了地下的随葬品,以达到“薄葬”的目的。
文德皇后临终时认为“古往今来的圣人都是节俭的,我也要如此,这说明她也是提倡薄葬的。
同时她认为陪葬品过多会被盗贼惦记,担忧被盗墓,这也是实行薄葬的理由之一。
到了明朝,由于受到了前朝“薄葬”思想的影响,再加上明初的经济状况不佳,国库资金非常短缺,为了节省资金,于是更多的采取了“薄葬”的办法,逐渐形成薄葬这样的风气所以彩绘陶器的数量也因此大幅度减少。
——【·揭秘——相关工艺的进步·】——»在东汉后期,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青瓷,这些青瓷无论在物理性能方面,还是在装饰性方面,都远胜于陶器。
六朝时,出现了大量的窑址,例如越窑生产的瓷器就非常精致,非常受民众的欢迎。
六朝古墓中出土的瓷器,数量之多,可见一斑。
以润州地区发现的11个六朝古墓和1个古窑遗址为例,出土的陶器主要是青瓷,这说明彩绘陶器正逐渐被取代。
此外,六朝陵寝中也常能找到明器魂瓶,有“安息亡灵,慰藉生灵”的意义。
在唐代,唐三彩作为明器被使用,在唐朝的陵墓中也有大量出土,比如长安和洛阳的古建筑遗址就出土了非常多的唐三彩物件。
宋朝的瓷窑很多,每一窑都有其独特之处,在艺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制作传统的青瓷和白瓷之外,还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彩瓷,而且在装饰上的手法也比较多样。
到了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开启了陶瓷画花装饰的新篇章。
与战国两汉时期彩绘陶在已烧好的陶器表面绘制花纹相比,这种釉下绘画技法具有持久耐用,不容易脱落的特点,有较好的艺术效果,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审美。
明清时期,陶器的装饰性样式更是丰富多彩。
不管是瓷器的出现,还是各类陶瓷装饰技术的发展,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彩画陶,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除了生产技术的发展,还有一些其他工艺技术的发展,例如金银工艺的发展,在宝鸡益门村2号春秋墓葬中,发现了104件青铜器物,约占整个墓葬中青铜器物总数的二分之一。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两汉时期的金银器和银器都有一定的增长,而且在生产技术方面,尤其是掐丝技术已趋于成熟。
从唐朝开始,金银器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在装饰效果和象征寓意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其它的工艺种类,是一个制作比较成熟和繁盛的时期。
古代人认为,金银有着延年益寿、封禅成仙、长生不老等吉祥寓意。
因为包含着吉祥的含义,所以金银器在陪葬品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除此之外,在工艺性能方面,金银器具有持久耐用、颜色不会变化、延展性好等优点,还可以制作出各种精美的造型和装饰。
这一点,与彩绘陶比较起来,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这就导致了彩绘陶的数量在墓葬中不断减少,直至最后消失。
在唐朝晚期,木质的陪葬用品非常普遍,就拿陶俑来说,比较干燥的阿斯塔那一座唐墓葬中发现的木制陶俑,说明木质明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绘画陶俑。
不止是在比较干燥的墓葬中,在某些湿润的南部坟墓里,也有一小部分质明器,例江苏江都槐泗县唐墓、皇甫云卿墓和皇岗墓中发现的木雕陶俑,为木雕陶俑取代彩绘陶俑提供了佐证。
此外《唐会要·葬》一章还提到,“三等明器,皆以木制”,允许墓葬从砖陶改为木制。
——【·结语·】——»彩绘陶的数量逐渐减少,这一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各种制作工艺的进步,人们思想的转变,彩绘陶自身存在的不足,都使得彩绘陶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作为明器的各类瓷器和金银工艺品,无论是从艺术效果还是物理特性上看,都要远远优于彩绘陶器。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每个时期所实行的丧葬制度都不一样,因此对于明器品种的需求也不一样。
在唐朝中后期,大多数采用唐三彩作为明器,而彩绘陶出现的数量相对较少。
再往后发展,更多品类的陪葬品盛行,彩绘陶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洛阳汉代彩绘陶壶装饰艺术》《唐代的厚葬之风》《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中国早期金银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