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礼仪用品,更是一种精神产品。
酒不仅起着拉近社交、抒怀解闷的作用,更寄托着某种情怀和志趣,形成了独有的中国酒文化。
(黑杜酒)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而坚韧的惯性,如丧葬文化、婚礼文化、接待文化等,至今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行为,酒文化同样如此。
一、酒是如何产生的?酒的历史,绝对要比文字的历史久远。
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酒,只不过最一开始所谓的酒,是天然发酵形成的,没有人为添加酒曲,可以称之为原始酒。
对于最初酿酒的原料,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粮食,有人认为是水果。
按照常理推断,最初的酒,应该源于水果发酵。
因为水果易得,在狩猎采集时代,可能会有剩余的水果,含糖分的水果经过酵母菌的分解作用产生了酒精。
人们偶然品尝后,觉得滋味很妙,于是慢慢尝试人为制酒。
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中,就发现了自然发酵的果酒。
(果酒)进入农业定居社会后,人们驯化和播种农作物,产生了粮食剩余,这才为粮食酒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粮食酿酒是非常复杂的,粮食要先经过酒曲的糖化作用,将淀粉分解为单糖,再经过酵母作用产生酒精。
人们在长期的果酒阶段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去酿造粮食酒。
古人将一种叫“糵来”的麦芽与谷物一同浸水,这种麦芽有丰富的淀粉酶,可使谷物淀粉糖化、酒化,再过滤就得到醴酒了。
这是一种味道很淡、度数很低的甜酒。
当然,当时的人不可能对酶的特性有清楚的科学认识,但在长期的酿造中总结出了经验,进而在蒸煮过的谷物上培养出了能产生酶的真菌——曲霉,这就是酒曲。
有了酒曲后,就开始了真正的粮食酒酿造了。
从此,酿酒不再受制于季节、温度、原料等自然条件,也有了更为醇厚的粮食酒。
酒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集体经验积累的过程,不可能是一个人偶然间就发明的。
但在传说中,酒是由杜康发明的,他被尊称为“酿酒始祖”、“酒神”。
(杜康雕像)然而,杜康究竟何人,也存在争议,有的说他是黄帝时期的人,有的说他是夏朝君主少康。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
”晋人江统在《酒诰》中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宋人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说:“中古之时,未知曲蘖,杜康肇造,爰作酒醴,可为酒后,秫酒名也。
”据传说,有一次,杜康把剩饭放在空桑(即树心被朽空的桑树)中,日子久了,饭自然发酵,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味,并流出一种液体,杜康取而饮之,感觉味美,受此启发,发明了酒。
当然,这类传说只是人们的想象和推测,不可全然信之。
古人对于某一种发明创造无法解释其科学原理,就归因于某一个虚构的人、强者或神明,这是人类早期的普遍操作。
二、酒文化故事因为酒难得,且有独特的香味和性能,因而酒自诞生以后,人们便赋予酒很多意义,并和当地文化相结合,衍生出了特别的酒文化。
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很少有剩余的粮食用来酿酒,有时连吃饱饭都非常困难,所以酒非常难得,是一种奢侈品,劳动人民是不可能随意饮酒的,只有贵族阶层才能在宴会中饮酒,酒就成了统治阶级身份的象征。
这时的酒,也被赋予政治意义,如,封建君主赏赐给忠臣、功臣御酒,就代表着皇帝对大臣的认可,而赐毒酒给臣子则表示想要体面地处决他。
后来,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剩余粮食增多,酒的饮用阶层由上到下慢慢普及,贵族的饮酒礼仪也在民间流行,这是现代饮酒礼的雏形。
酒不单单是一种饮品,它寄托了人的情感,衍生出了酒器文化、饮酒礼仪、与酒有关的群体等等。
(一)酒器文化因为酒的珍贵难得,装酒的器皿日益精细化和多样化,材料有铜、金、银、瓷、玉、角、木、象牙等等,酒和酒器也被赋予了“别贵贱”的意味。
古代的酒器有尊、爵、壶、角、觚、觯、觞、觥、彝、卣、罍、瓿、杯、卮、缶、豆、斝、盉等等,有些是用来饮酒的、有些是用以祭祀的、有些是单纯用来陈设的。
(觥)商周时期,王室贵族中饮酒之风已盛行。
酒和青铜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酒器文化,形制多样,用途各异。
如爵,不全是用来饮酒的,有的是单纯用来祭祀的礼器。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爵,前有平直伸出的长流,后有很长的尖尾,如果是人用来饮酒,对嘴喝,会很不方便。
而且爵所盛的酒是一种加了香草的黑米酒,称作鬯酒,非常珍贵。
所以学者认为,这类爵不是用作饮酒的,而是用作祭祀的,是供奉神灵的。
(铜爵)据《礼记》记载,周人祭祀时,用香气浓郁的郁香草调和鬯酒,盛入爵里,再用珍玉做的勺舀出鬯酒,浇在地上,让酒的香气通达于黄泉,祭祖与祭天并重,达到献神的目的。
有些爵还有出烟口,为的是加热时使酒的香气更浓郁更飘远,以香气享神灵。
(二)饮酒礼仪酒能让人兴奋、愉悦,故而话语增多,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这就使得酒有了社交功能。
在周代,礼乐兴盛,对饮酒礼仪有严格的规定,在不同的场合都有形式不同的饮酒礼,基本上是要体现尊卑等级、增添气氛、增进感情等。
古代饮酒礼仪主要分四步:拜、祭、啐、卒爵。
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以表敬意;接着把酒倒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然后尝尝酒味,并予以赞扬;最后仰杯一饮而尽。
而且,饮酒之人要遵循“三爵即止”的规定。
《礼记·玉藻》记载:“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
”意义是说,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饮过三爵,就要放下杯子。
也就是饮酒要适可而止,做到不失言、不失态。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做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做酢;敬酒时要说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敬酒,叫做旅酬;依次向人敬酒,叫做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即起立饮酒。
而且,饮酒要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典礼等场合下进行,不可违时;要遵循天地鬼神、长幼尊卑的次序,不可违序;要适量而止,不能狂饮烂醉,不可违量;要服从酒令官的安排,不能随心所欲,不可违令。
俗话说“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国人更多的借助酒去表达酒之外的事,或为公事洽谈,或为拉近社交,或为倾诉心事,或为寄怀抒志。
无论是表达何种情感,悲伤、孤寂、愁闷、相思、壮志、喜悦、闲逸等等,都可以酒相伴。
(三)与酒有关的群体随着剩余粮食的增多,制酒技术的提高,酒的产量的提升,酒也全民普及,从事与酒相关的职业的人群逐渐增多,形成了酒文化群体。
从酿酒、制酒、卖酒,到制作酒器、开设酒馆、运输酒水、管理酒业等等,都有不同的职业分工,都有相应的群体。
有掌管酒的“酒官”,有卖酒的“酒店”“酒户”,有运输酒的“酒车”“酒船”,有储存酒的“酒窖”“酒库”。
历史上那些嗜酒的文人墨客,有“酒仙”“酒圣”“酒神”的美名,留下与酒有关的诗词数不胜数,成了文学里的一大宝库,构成了精彩纷呈的文化现象。
三、各个朝代的酒文化(一)史前酒文化酒的文化是早于文字的,是早于历史记载的,因而在史前原始部落时代,就已经有酒文化。
人们采集的野果有剩余后,经过长期储存就会发酵,就会形成原始的酒。
人们品尝后,觉得这样的水也很好喝,于是,就开始尝试酿酒。
通过考古发现原始社会时期,已经开始酿酒。
不过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呈糊状或半流质状,故而这时的酒具基本都是大口器皿,如碗、钵等。
(二)夏代酒文化夏朝酒文化已开始兴盛。
发掘出土的夏朝时期的爵,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酒器。
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杜康,有传言说他是夏王朝的五世国王。
“杜康造秫酒”,国王亲自造酒,可见当时人们对酒的重视程度。
《诗经》有云:“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显示的正是夏朝的酒文化。
(三)商代酒文化商代的酿酒业逐渐发达,造酒有了成熟的经验。
随着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提高,酒器多样化精致化。
出现了被称作“长勺氏”和“尾勺氏”的专门制作酒器的氏族。
当时的酒精饮料有酒、醴和鬯,贵族饮酒风气极为盛行。
据载,商纣王造酒池可行船,整日美酒美色相伴,留下了酒色误国的不良传统。
(桂花酿)(四)周代酒文化周代非常重视礼仪,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饮酒定量、定场合、定次序、定仪式,严格遵照执行。
会把珍贵的酒用以祭祖献神,出现了“酒祭文化”。
周代酒礼极为严格,长幼尊卑有序。
饮酒以年长者为优待,“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生动体现了尊老敬老的礼节。
这时,人们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
(五)春秋战国酒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开始使用,生产技术得以很大改进,“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墨子》)。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粮食生产大为增加,这就为酿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
(六)秦汉酒文化秦汉年间,统治者屡次禁酒,倡导戒酒,以减少粮食的消耗,最终屡禁不止。
调和人伦、祭祀祖先、献祭神灵是汉代酒文化的基本功能,以乐为本是汉代酒文化的精神内核。
东汉末年,酒文化从以乐为本转向以悲为怀。
两汉时期,对制曲技术进行了改进,使酒的味道更加甘醇。
汉代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放在席地中间,樽里放着挹酒的勺,舀入饮酒器具饮之。
酒的用途逐步扩大,东汉名医张仲景用酒治病。
饮酒与各种节日逐渐联系起来,形成了特殊的饮酒日。
(七)三国时酒文化三国时期,饮酒之风极盛,酒风剽悍、嗜酒如命。
陶元潜《三国食货志》记载:“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
”盛酒器有三爵,最大伯雅,第二仲雅,最小季雅。
三爵分别可盛七升、六升、五升酒,这就是“雅量”一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