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作为我国的传统计量单位,“斤”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之一。
不管是大家买蔬菜瓜果又或是种子肥料等,全都离不开“斤”这个单位。
但是在几千年间,“斤”的重量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好比最近的清朝时期,一斤足足有16两。
可是到了现代,大家却发现咱们的“斤”正好和“500克”这样的国际单位挂上了钩,这是巧合吗?01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上,专家就已经发现了“斤”的存在,甚至有人认为“斤”的出现可能比商还要早。
根据字形我们能看出来,它有点像斧头,刚开始指代的是一些木质工具,直到后来才慢慢的变成了重量单位。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在1911年之后,和国际接轨的我国开始将我们的历法以及度量衡向国际靠拢。
这对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就好比历法,我们有自己传统的农历,很多传统节日也都是按照这样的日子来计算。
而和国际接轨后,又有了新的历法,所以就有了两个“新年”。
大多时候大家买菜的时候都说的是几斤几两,在我国传统习惯上,会在前面加上“市”。
所以我们的斤、亩等单位在国际上也有了相对应的500克、666.67平方米等。
早在秦汉时期,一亩地是461平方米,直到1959年之后才废除了传统的面积市制,而“亩”这个单位被保留了下来。
但实际上它的大小却早已改变,变成了现在的约667平方米,这在农田划分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单位。
02在古代有个职位叫做“司马”,因为其主要负责的管理中涉及到称重问题,所以日子久了就有了“司马斤”这个称呼。
在过去的日子里,人们常说“半斤八两”,这是因为在古时候,一斤恰好等于十六两,从而体现出两者间的微妙平衡。
但是现今的一斤却只包含十两,在不同地区和行业,对“斤”和“两”的定义标准各异,未能达成一致,这也带来了许多混淆和困扰。
清朝时期,政府规定了营造尺和库平两作为标准,据记载1713年明确了一斤等于596.816克,并维持一斤为十六两的制度。
此后在1908年新的规定发布,进一步推动了营造尺和库平两在度量衡中的标准化使用。
而在现代社会,“斤”的概念又是怎样的呢?追溯至1915年1月17日,一部名为《权度法》的条例问世,既维护了原有的重量和测量单位,又引入了国际通行的度量系统,两者并行。
1930年1月1日国民政府又出新条,明文确定了一斤对应500克的换算,于是人们见证了一斤与500克的联系从此确立。
03但大家估计也发现了,并不是所有地方用的都是“斤”,在我国有些地方用的还是“公斤”,这是为何?南方的云南昆明及其周边地区习惯性地使用公斤,这一现象需要追溯到一条铁路的故事。
滇越铁路是国内首条国际铁路,由于越南在当时被法国殖民,资源的开发使得这条铁路应运而生,随着外国商人沿着铁路驻扎,昆明逐渐发展成为云南省内贸易和经济的重要城市。
就这样西方的度量方式——千克,伴随着其他西方文化,沿着铁路传入了昆明。
在国家推广统一的公斤制度时,昆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早采纳这一制度的城市之一。
还有就是大家都熟知的新疆,除一部分历史原因之外,新疆地域宽广物产丰富,多个民族持续过着游牧的生活,由于他们居无定所,流动性较大,对于固定的度量工具的需求并不迫切。
新疆人民朴素而潇洒的生活态度,使得公斤这种度量单位相较于更小的市斤来说,更受他们的喜爱,也更契合他们的生活步调。
04不得不提的是,在我国除了对重量单位的规范有所更迭,长度的度量也经历了演变。
当下大众普遍采用的长度计量包括了“毫米、厘米和米”,而传统的“寸、尺”等单位在大众生活中渐行渐远,只有少数传统裁缝店仍保持使用。
我们在前文涉及到的“钱”和“分”,这两种单位在过往也有着相当的使用频度,但随着岁月的流转,公众愈发倾向于使用“斤、公斤、克和千克”这些单位。
虽然在一些坚守传统的中药铺里,仍能看到用于称量中药的小秤,但除了一些资深的老中医还在使用“钱”和“分”这样的细分单位,大多数较为年轻的药剂师更偏好于采用“克”这样的单位。
就拿“斤”来说,上面还有“担”这一单位,古时的“担”原意为扁担,指一根平常扁担所能承载的重量,常用于量度粮食。
而“两”下方则是“钱”,在传统中医方剂中,“钱”作为重量单位,一钱相当于一两的十分之一,以现今的度量转换来看,大约是5克。
如今我们习惯性地认为一斤便是500克,但例如香港和澳门地区,一斤约等于605克;台湾则重600克。
同样我们在长度计量中也习惯了将三尺视为一米,这些都是人们出于方便而定下的标准。
尽管现如今我们已与国际度量系统接轨,但在平日里,这样的转变还是带来了不少困扰。
某种药片的含量是0.05克,而医生开的处方是要每日服用30毫克,那么我们究竟需要吞下多少片药呢?在我看来,“斤”和“里”这些度量单位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它们源自祖先的智慧。
让人略感庆幸的是,至少我们还没有引入“磅”、“盎司”或“英寸”等单位。
否则恐怕早就被这些繁复的计量方式逼疯了。
[浮云]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