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沂市沿205国道一路前行,待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徐公砚制砚馆聚集时,便到了沂南县青驼镇徐公店村。
6月30日,在村中见到代表性传承人张玉杰时,他正盯着一块徐公石出神,时而轻抚石头上的纹理,时而提笔绘制墨稿,一旁摆着长短不一的刻刀,刀锋有尖有钝。
张玉杰正在构思“制砚要根据石材的最初状态进行设计,讲究人石合一。
”张玉杰介绍,不同于别的砚台,徐公砚石每块都是天然独立成型的,制作徐公砚时讲究保留砚石的天然边沿及自然形态,只能在上面进行加工。
徐公砚石据了解,徐公石是青驼镇独有的矿产资源,开采于镇南10公里左右,也就是徐公店村四周的砚石沟,其形状万千,边生细碎石乳状的石纹,石色沉寂,透着青、黄、绿、桔等色彩,加上软硬适度的质地,是天然的制砚材料。
相传唐代徐晦赶考时路过此地,拾得一块石头,磨成砚石。
会考时天寒地冻,其他考生均砚墨结冰,唯有徐晦砚墨如油,书写顺畅,一举考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
离任后,他缅怀奇砚,举家搬至此地定居,被称为徐公。
于是,砚石便名为徐公石,此村名为徐公店。
于是在徐公店,世代有不少人以采石或制砚为生,少年时期的张玉杰便是位“采石匠”。
据他观察,一些天然形状绝美的砚石被简单挖了个“坑”,就变成砚台出售,心疼不已,遂奔赴外地拜师,学习制砚技法。
选石、构思、上稿、粗雕、细雕、抛光、题刻砚铭……张玉杰介绍,雕刻一块砚石短则几天,多则上月,既需要根据石材,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大刀阔斧地打造最初的雏形;也需要平心静气,雕琢好每一处细节,于方寸之间,呈现万千丘壑。
粗雕过程在徐公砚非遗技艺传习馆二楼,陈列着张玉杰的一些得意之作。
记者看到,这些作品构思独特巧妙,雕工精致典雅,不少作品饱含着时代特征,上面的铭文书法也同样瞩目。
徐公砚作品事实上,鲁砚,尤其是徐公砚注重文人气息,强调砚外内涵,这对制砚者的文化素养、艺术品位均提出了要求。
张玉杰每天不仅忙着雕刻砚台,更多时间用来博览群书,练习书法,学习佛、道、儒家等多种文化。
“制砚不仅是雕刻那样简单,还需要涉猎传拓、书画等多个艺术门类,才能出珍品……”他说。
空闲时间,张玉杰用来学习青驼镇文化站站长孙延成介绍,整个青驼镇已有近80家左右制砚作坊,目前镇上正依托张玉杰的徐公砚传习馆,积极引导制砚师傅,让徐公砚富有文化内涵,推动整个制砚产业提档升级。
张玉杰则期待着,徐公砚能有一些更加完善的行业标准,“在商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精粹是万万丢不得的。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尹君 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