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通宝)引言:一提到康熙通宝,一定如雷贯耳。
不仅玩钱币的人,无人不知,即便不玩钱币的人,也或多或是听闻或见过此钱。
它不仅是“五帝钱”重要的成员,也是我们最常见到的民间钱币之一。
我的钱币收藏之路,便是从家中祖传的几个康熙钱,以及有目标的集齐康熙二十局开始的。
但收藏康熙并不代表了解康熙,十余年来,虽然也过手了可称海量的康熙通宝,却一直没有机会系统的学习、了解它,它的铸造数量,在清钱中大概的位置,它的各种版式,具体的参考价值,收藏的注意方向等等,对我来说都是模糊的。
幸运的是,后来结识了收藏和研究康熙通宝30多年、也是钱币权威著作《康熙钱币图谱通考》的作者张伟先生,每每遇到康熙钱币的不解之处,他都能耐心的指导和解答,更是在我提出 希望他能给品一读者做康熙的专题钱币解读时,不仅爽快的答应,还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做笔记和归纳整理,本系列文章即由此产生。
再次感谢张伟先生,也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文章,让我们对最熟悉的康熙通宝,从此不再陌生。
——明敏康熙钱币整体概况1铸造概况1644年,清朝定鼎北京后,仿明朝钱法制度,在工部设置宝源局、户部设置宝泉局,随天下统一,又在各行省等行政区域分别设置铸钱局,各朝铸钱局时有兴废。
康熙时期铸行的“康熙通宝”铜钱沿袭了顺治的钱制,有两种基本类型:(1)北京所铸行的钱币,背面只有两个满文字,即宝泉和宝源,用的是顺治四式;(2)外省各局所铸行的是采用顺治五式形制,背面满汉文纪名,先有14局,后增至21局。
康熙通宝早期沿用顺治四式(中央局)或五式(外省各局),钱重规定为1.4钱(5.18克),但康熙中后期,钱币的质量有所改变。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钱重改为1钱,金属含量改为铜六铅四。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钱重又改为1.4钱,同时又另造一种小钱(轻钱),每文7分(2.59克)。
(康熙通宝·中央局)2康熙通宝铸造总量及在清中前期排名清代早期铜钱计枚使用的便利及大量铸造,为民间交易的大量使用提供物质基础。
铜钱基本单位是“文”,1000 文称一“串(吊、千等)”,民间按数量流通较为方便。
康熙在位61年,总铸钱币180.74亿文,年平均铸行2.95亿文,其中户部规定外省钱局年铸量定额在25760串,但实际铸量一般不会超过这个数目,并且许多省份因其铜材不便以及区域人口和经济情况所限,铸量只低不高。
其他中前期各朝总量情况为:顺治钱五式共铸行钱币总额218.37亿文,年平均铸行12.1亿文。
雍正钱为满文纪局名钱,十五局共铸行钱币85.64亿文,年平均铸行7.13亿文。
乾隆钱铸造总量在1588.76亿文,年均铸钱数量在26.5 亿文之巨,盖因滇铜发现。
嘉庆、道光年铸额约在16亿文,实际铸量嘉庆朝约545亿文,道光朝约600亿文。
按其中人均记录,则为顺治顺治八年人均1.4文、康熙元年人均3.7文、康熙六十年人均4.3文、雍正十年人均6.4文、乾隆二十年人均19.12文。
此外,此据史载之数,有铸额数与实铸数之区分,根据钱银贵贱的市场情况,铸额数或有不足,实铸数也常有超过铸额情况。
故而就史载清中前期各朝中,总铸量排名为乾隆>道光>嘉庆>顺治>康熙>雍正。
人均则为乾隆>雍正>康熙>顺治。
年平均数量乾隆>嘉庆≈道光>顺治>雍正>康熙。
注:此处康熙年铸额按中央局+地方局计算。
史料所指为中央局,还是中央局及地方局,尚有争议。
(清历朝钱币总铸量)(注:铸造量≠流通数量)3流通情况按史载情况,康熙通宝的铸量在清前期诸朝中相对较少,总额仅高于雍正通宝,而少于顺治通宝。
现实收藏和发现中,康熙通宝却要明显多于顺治通宝,分析原因在于,其一,从顺治十四年起,政府便收兑市面上流通的一切旧钱,除明朝、南明、起义军等“伪钱”外,亦包括各类顺治旧钱(一二三式)。
其二,康熙朝往后,大部分时间铜料较贵,重量足(顺治四五式)、含铜量高(铜七铅三)的前朝顺治钱成为被民间私毁(毁铸为器)的主要品种。
其三,康熙通宝钱除少数七分钱外,大多数足重且铜铅比合理,使得铸造精美,得到民间的广泛认可,在清代文献中即有“乾隆早期,唯康熙钱仍可流通而未禁”。
综上,因铸造相对雍正钱少,而较雍正通宝常见;因顺治钱多回收销毁,而较顺治通宝常见,使得康熙通宝成为清前三代大制钱中流通、存世情况最好的一种。
(清顺治、康熙大制钱)4各局存世数量排名上述说到,康熙时共设置23个铸钱局,即:宝泉、宝源、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巩。
除中央局外,其余21个为外省铸钱局,分布全国。
就铸造数量而言,除中央两局较稳定外,各地方局频开频停,且要根据各地方铜矿资源、地理位置、区域人口、交通漕运而定,这里笔者根据各局开炉、停炉、额定正卯,及多年所见所闻充分调查之后的综合分析,包括笔者的主观认识,将各局目前存世的大概数量多寡排名如下:云、东、昌、临、河、浙、宁、原、宣、蓟、陕、福、同、江、苏、桂、漳、南(大)、台、广(大)、巩。
其中,若以目前市场价格认可度来讲的话,“福”要排在“漳”之上。
之所以南、台、广排名较高,是因南局大制钱铸造本就相对稀少,台局小制钱虽有一定数量不过流通分布较为单一,故存世并不多见;大台者虽存世少见,但不在到代制钱范畴之内,故排名列在广局之后;而广局因其有大制钱到代者存世,铸造量与存世量在康熙外省各局制钱中仅次于巩局,故得此排名。
以上仅供同好师友们参考,如有不当,敬请斧正。
(清·康熙常见20局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