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玄幻仙侠剧《长相思》引起热议,其中不少人物原型来自上古“五帝时代”。
“五帝”传说广为人知,《史记》第一篇就是《五帝本纪》。
但“五帝”究竟是哪五位,却众说纷纭。
要理清“五帝”传说,可从两个方向梳理。
其一为横向,五帝对应“五行”学说中的五个方位,为白帝、青帝、赤帝、炎帝、黄帝;其二为纵向,五帝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为黄帝、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帝尧和帝舜。
▲汉代画像石五帝画像拓本(图片来自北京晚报)横向:五行方位“帝”这个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了。
这个字像是正在烧的柴火,表示一种祭祀上天的“禘祭”活动,引申为被祭祀的天神。
商王去世后,也会被称为“帝”,但生前一律只称为“王”。
春秋战国时期,“五行”思想出现。
古人认为,世界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
他们又将五行分别配五方、五色和四季,其中金为白色,对应西方、秋季;木为青色,对应东方、春季;水为黑色,对应北方、冬季;火为红色,对应南方、夏季;土为黄色,对应中央、季夏,也就是夏天最后一个月。
有了五行,就诞生了五行天帝。
根据《史记·封禅书》,早在春秋初期,秦国就有祭祀白帝的传统;春秋前期的秦宣公,又开始祭祀青帝;战国初期的秦灵公,又开始祭祀黄帝、炎帝。
楚汉之争时,刘邦进入秦地,还问人说,听说天上有五帝,为什么秦朝只有四帝黑帝祠呢?大家都不懂,刘邦就说,我知道了,这是要等我凑齐五个呢!于是就建立了黑帝祠。
从此,汉朝就有了对这“五帝”的祭祀。
这里的“五帝”,指的是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和黑帝。
炎帝属火,自然也就是南方天帝,也可以叫赤帝。
战国时期的《墨子·贵义》篇说:“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应该与《孙子兵法·行军》说的“黄帝胜四帝”是同一件事。
汉代纬书说,东方青帝叫灵威仰,即木帝;南方赤帝叫赤熛怒,即火帝;中央黄帝叫含枢纽,即土帝;西方白帝叫白招拒,也就是金帝;北方黑帝叫叶光纪,即水帝。
可以发现,这里的“五帝”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对应五行方位,可以视为“横向的五帝”。
他们更多存在于思想观念中,是一种虚构的形象。
但其中又有“黄帝”“炎帝”这两个熟悉的名字。
这和作为历史人物的“黄帝”“炎帝”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黄帝”“炎帝”的称号可能正是来自五行天帝。
不过,在战国时期,五行天帝的称谓与传说中的氏族首领的名号进行了合并,比如“有熊氏”和“轩辕氏”,本来应该只是两个上古部族,他们的首领却被赋予了“黄帝”的名号。
战国前期齐威王所作的一件青铜器“陈侯因齐敦”中,也提到“高祖黄帝”,说明最晚在战国时,已经有人以黄帝作为始祖。
那么,“黄帝”这个称号由天神转化为了人王,由哲学上的“帝”转化为了历史上的“帝”。
▲明代《帝鉴图说》中尧任命羲和的故事(图片来自北京晚报)纵向:历史沿革在五行天帝之中,黄帝被认为能力最强,所以关于黄帝的传说也最为丰富。
不少国家与部族,纷纷把世系列于黄帝之下。
比如在《诗经》中,商人的始祖是契,周人的始祖是弃,两者之间看不出有何联系,商人与周人一般也被认为是两个部族。
但在战国儒家编订的《五帝德》《帝系》中,契和弃成为了兄弟,他们都是帝喾的儿子,而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黄帝之子玄嚣之子。
同时,“尧舜禅让”中的帝尧也称为了帝喾的儿子。
黄帝除了玄嚣这个儿子外,又有一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帝颛顼,不少国家和部族就是颛顼的后人。
比如夏朝的始祖鲧,就是颛顼的儿子;楚国的始祖重黎,也是颛顼的孙子(一说曾孙);战国齐国的始祖舜,也成为了颛顼的后代;秦国的始祖大业,也被认为是颛顼的孙女女修吞了鸟蛋所生,那么秦国国君也算是颛顼的后人了。
这样一来,“战国七雄”的齐、楚、秦是黄帝后人;赵是秦同宗,也是黄帝后人;燕、韩、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