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首席商业智慧作者|首席商业智慧引言:芯片打压、技术封锁,依旧阻挡不住中国科技的进步!“卡脖子”是没有用的,打压了这么多年,只会让我们越来越强!这不,最近一则消息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中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存储容量高达PB级的“超级光盘”,网友们纷纷惊呼:“大国重器,就是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高精尖技术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封锁和打压,从华为、中兴等通信企业,到半导体行业,再到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无一幸免。
面对这样的困境,中国科技工作者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超级光盘"这样的尖端技术才能横空出世,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
这背后凝聚了中国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彰显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决心和实力。
"超级光盘"究竟有何神奇之处让世界为之一振?在西方国家对中国高新技术发展重重"卡脖子"的大背景下,中国科技工作者又如何"破局"、实现自主创新?"超级光盘"横空出世,容量之大网友直呼"真香"!近日,一则关于"超级光盘"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
这种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多家科研单位合作研制的新型光存储介质,其容量之大、寿命之长,令无数网友惊叹!“感觉一张光盘就可以够一个人用一辈子了!”这次研发出来的"超级光盘"采用了双光束调控聚集诱导发光超分辨光存储技术。
通过将两束光聚焦于光盘表面的同一位置,产生纳米尺度的光斑,使得数据点尺寸远小于光学衍射极限,从而实现了超高密度数据存储。
科研人员表示,这种技术有望使光盘的存储容量提高1000倍以上,达到PB级(1PB=1000TB=1,000,000GB)。
相比之下,目前市面上容量最大的蓝光光碟也只有100GB左右,大容量磁带存储则需要数千美元的高昂成本。
而据研究人员初步估算,"超级光盘"的成本有望控制在100元/TB以内,大幅降低了海量数据存储的成本。
除了超大容量外,“超级光盘”的数据寿命也远超传统存储介质。
研究人员称,实验测得其寿命可达50-100年,而传统光盘的寿命通常只有10年左右。
这意味着,"超级光盘"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数据长期归档备份介质。
当然,目前"超级光盘"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要实现产业化仍需时日。
但其潜在的应用前景已经令人无比期待。
从“磁带—光盘—硬盘—云存储”的演进路径来看,存储技术的变革始终伴随着数字社会的发展,并反过来又催生新的应用场景和业态。
"超级光盘"的问世,标志着光存储技术正在迎来新的春天。
它的优势在于既发挥了光存储的高密度、低功耗、长寿命等特点,又通过光束调控技术突破了容量限制。
从长期来看,光存储有望与磁存储、半导体存储一道,成为数字时代的三大支柱存储技术。
存储之争,既是科技之争,也是产业之争。
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存储技术,是大国科技竞争的重要筹码。
美、日、韩等国在光存储领域均有布局,我国亦不能落后。
从这个角度讲,"超级光盘"的诞生具有标志性意义,彰显了我国科研人员在光存储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
这是自主创新、专注科研的结果,更是自立自强、敢与国际顶尖实力较量的体现。
但想必大家不知道的是这张光盘的问世经历了多少的磨难!看不惯我们强?疯狂对中"卡脖子"这项成果的取得,绝非一蹴而就。
要将数据点尺寸做到远小于光学衍射极限,实现纳米级超高密度存储,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光学衍射极限一直被视为光存储的"天花板",而突破它,更是国际学界公认的"世界难题"。
事实上,早在2012年,上海理工大学的顾敏院士就提出了双光束超分辨光存储的设想。
但将理论变为现实,还须付出漫长的努力。
7年,2555个日夜,科研团队废寝忘食、克难攻坚,终于在实验室里"点石成金":实现了单点尺寸低至54纳米、100层3D堆叠的"超级光盘",容量直逼PB级。
这不仅意味着突破了光学衍射极限,更开辟了通往超大容量存储的崭新路径。
然而,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我们的每一步前行,似乎都注定要经受层层阻挠、处处碰壁的磨难。
不少国外媒体慨叹:多年来,美国一直对中国最尖端的高科技企业实施着严格的出口管制,而如今,中国竟然在存储领域实现了如此重大突破,令人难以置信!这背后,折射的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深深忌惮。
近年来,美国等国频频祭出"卡脖子"的伎俩,从光刻机到高端芯片,从基础软件到实验仪器,对中国实行全方位的技术封锁和打压。
在通信领域,华为、中兴遭遇美国"断供"制裁,本就业务受创,又连带影响了大量元器件企业;图源:央视新闻截图在半导体领域,荷兰阿斯麦尔宣布将对华停止光刻机出口,日本、韩国也相继加入对华限售的行列;在航空航天领域,美国将我国多家企业、高校列入"实体清单",切断了先进复合材料等关键材料与部件的供给...更有甚者,美国还滥用"长臂管辖",胁迫他国半导体企业与我国断绝合作。
有统计显示,2015年以来,在我国创新链的41个关键环节中,有35个受制于人,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高精密仪器等领域亟待实现自主可控。
但风霜阻挡不住前行的步伐,寒冬冻不住创新的热情。
"超级光盘"研发团队的突破性进展,正是中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敢于较量的生动缩影。
我们看到,作为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华为近年来屡创佳绩:麒麟9000芯片打破美国封锁,成为全球首款5nm 5G SoC芯片;华为5G基站出货量全球第一,已获得91个5G商用合同;鸿蒙操作系统生态初具规模,终端设备数突破2.2亿台...在美国极限施压下,华为用创新实力诠释了什么叫"真香定律"。
面对高端光刻机"卡脖子",上海微电子装备、北方华创等企业接连取得突破,多款自主光刻设备已进入量产应用;面对航天领域的封锁禁运,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祝融号"火星车、空天飞机等重大工程项目有序推进,在太空探索领域续写壮举......这些都向世界证明:当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民族复兴的迫切要求,中国科技工作者敢啃"硬骨头"、善打"翻身仗"的本领愈发娴熟。
“卡脖子”固然可恶,但也倒逼我们甩开膀子自主创新;封锁打压看似凶险,却反而激发出爬坡过坎的斗志和勇气。
在自力更生的道路上,中国科技创新将继续书写更多"超级光盘"般的突破佳话!高新科技"花样百出",中国创新"slay世界"!“超级光盘”的问世,绝非偶然,而是中国科技创新异军突起的一个生动注脚。
纵观当下,从5G通信到光电芯片,从航天探月到磁悬浮高铁,在众多尖端技术领域,中国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航天领域,中国“高光”频出:嫦娥五号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天问一号"首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的"三大步",展现了不凡的深空探测实力;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完成,结束了我国无自主导航的历史......这一个个壮举,无不令世界瞩目。
放眼未来,中国还将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重大任务,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高铁是中国装备制造的一张闪亮名片。
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已成为中国高铁的新标杆,京沪高铁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智能高铁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也已成功试跑,创造了我国磁浮技术最高速。
截至2022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出行时空正被极大压缩。
正是在不断“赶超”、“并跑”,再到“领跑”中,中国创新积蓄起弯道超车的底气。
当然,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超级光盘”要实现产业化,光存储技术还需进一步突破,相关标准、生产工艺、配套系统等都有待完善。
这需要科研、产业、资本等各方协同发力,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新征程上,中国高科技创新必将乘势而上,在更多领域实现"从0到1"、"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
写在最后从“超级光盘”的横空出世,到中国高新科技在各领域的“百花齐放”,我们有幸见证了中国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自主创新的非凡历程。
面对西方国家的重重封锁和打压,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以"越挫越勇"的斗志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步步突破技术壁垒,掌握了一项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这背后凝结的,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伟大实践。
无不向外界传递着任何外部打压都阻挡不了中国发展的脚步,任何技术封锁都遏制不了中国创新的动力!“风好正是扬帆时”,笔者相信中国科研工作者一定能带领中国重工“弯道超车”!再次让世界见识到中国力量!您对这张超级光盘有更深刻的见解么?您怎么看待中国在高新科技领域的不断突破?欢迎留下您宝贵的评论。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 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最真实、最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