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三十年前,“缺芯少屏”这个词道出了中国显示产业初起步的最大痛点。
根据当时海关数据显示,中国需求的液晶面板在很长时间内完全依赖进口,甚至液晶面板仅次于石油、铁矿石、芯片,在每年进口消费物资中排第四位。
但现在,中国显示面板年产能达到2亿平方米,产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一。
进出口情况由此发生逆转,中国成为毋庸置疑的“产屏大国”。
京东方正是这一辉煌史的最佳代表京东方的前身,是电子工业部下属的北京电子管厂,代号774厂。
始于1956年,是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主要产品是电子管。
直到80年代前,它都是中国最大、最强的电子元器件厂,还是亚洲最大的电子管厂。
然而,80年代,改革春风过,彩电成为主流,占中国电子工业比重高达56%,电子管被半导体集成电路大规模替代。
北京电子管厂也想抓住风口,可惜转型失败,很快就被时代甩开。
到1986年,整个厂子销售收入不到五千万,人均创造利润变成负值,工资都发不上。
直到1993年4月,全厂2600多人决定用自己的积蓄救厂,筹到650万元。
北京电子管厂更名为“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正式开始重生自强之路。
作为一家新生的中国科技公司,京东方在成立之初面临了一个重要的决策:是转型做房地产还是继续发展高新技术。
当时一家外国基金愿意投资5000万美元支持转型房地产,但京东方选择了坚持技术发展。
京东方的董事长陈延舜和创始人均认为,作为工业人,有责任推动中国工业的发展。
京东方决定专注于半导体显示技术,特别是TFT-LCD技术,尽管当时这一领域并不受市场青睐。
2003年,京东方做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以3.8亿美元收购了韩国现代显示技术的TFT-LCD液晶面板生产线,这是当时中国科技企业最大的一宗海外收购。
这一收购不仅是因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缺芯少屏”的困境,更是京东方坚定走自主研发道路的体现。
收购后,京东方的首要任务是制造中国自己的液晶显示屏。
随后,京东方员工前往韩国深造学习,展示出极高的专注和执着。
他们的目标是不依赖外部技术,自主掌握关键技术。
2005年,京东方建成了中国大陆首条自主建设的第五代TFT-LCD生产线,结束了中国无自主液晶屏的时代。
2010年,其六代线量产,结束了中国对进口液晶电视屏的依赖。
紧接着,2011年的8.5代线量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没有大尺寸液晶显示屏的时代。
在京东方品质实验室内,每一块柔性屏幕都要经历多达103道严苛的测试流程。
这些测试包括在摄氏零下40度至110度的极端温度环境中进行,以及超过50万次的连续折叠机械测试和长达720小时的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运行测试。
这一系列严格的测试确保了每一块投入市场的柔性显示产品都拥有极致的品质。
由于这些努力,京东方不仅成长为全球显示领域的领头企业,还重塑了全球显示产业的格局。
现在,全球每四个智能终端中就有一个屏幕出自京东方。
经过30年的发展,京东方已成为显示领域的领军者。
下一个三十年,机遇如何把握自2013年以来,京东方开始探索向物联网的转型。
2016年,京东方提出了“开放两端,芯屏器和”的物联网转型战略。
2021年,京东方发布了“屏之物联”发展战略,目的是赋能万千物联网细分场景,实践“用心改变生活”的新品牌使命。
循着“屏之物联”战略,将显示技术与物联网应用深度融合的京东方,为产业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板。
一方面,驱动行业从规模导向迈向技术导向、价值导向。
对应地,京东方目前已全面建成庞大且成熟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了“1+1+3”技术创新平台,并通过17条领先的半导体显示生产线及4座智能制造工厂所形成的庞大的产品平台,持续推动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与落地。
截至2022年12月,京东方累计自主专利申请已超8万件,其中柔性OLED相关专利申请超2.8万件。
同时,技术研发成果加速向产业转化,京东方还推出了一系列顶尖技术产品。
另一方面,在“屏联万物”的未来,技术只是创新的维度之一,技术还必须与物联网等时代趋势深度链接。
通过为屏幕集成更多功能、衍生更多形态、植入更多场景,将触控、摄像头、传感、芯片等硬件器件与系统层面的创新融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打破功能、场景的边界,让显示去赋能千行万业的智慧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