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防水的界定 “刚性”为“坚硬不易变化的”。
刚性防水是指形成的刚性体,从物理学上指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的刚性防水物体。
之前,有关资料对刚性防水技术的界定为:是指以水泥、砂、石为原料,并掺入少量外加剂或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起到抗裂防渗,达到防水的作用。
我们现阶段拟界定为:主要作用于水泥胶结材料体,形成的刚性防水物(构造)体,即为刚性防水;包括聚合物水泥、树脂、矿物质材料等。
刚性防水的划分按前面界定的材料,拟将刚性防水分为3部分:(1)混凝土结构本体自防水:主体是防水混凝土,一般使用减水剂、膨胀剂、防水剂、密实剂等。
(2)混凝土结构(以此为主)表面涂、渗防水:主体是防水涂、渗层,一般使用树脂涂料、聚合物水泥涂料、防水砂浆、渗透结晶型材料等。
(3)注浆:主要是针对构造节点和缺陷进行灌注处理,采用特种水泥、树脂等,也包括新建工程的预处理。
刚性防水工程发展历史简述 建筑始于防水,人类因为首先有了防水的需要才开始建筑活动;刚性防水始于石灰瓦砖的产生。
由于刚性防水材料的发展应用,大大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
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证明了刚性防水材料的优越性。
具有代表性的刚性防水工程(1)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公元前447一前432) 当时采用的是石板瓦屋面.屋顶采用了8480块石板瓦,每块重20~50吨,但由于屋面支撑的梁檩为木材,经过600~700年屋顶即损坏,后来只留下断壁残垣。
(2)古罗马输水道(公元14年) 是位于目前法国南部尼姆市的一条长50 km的输水道。
这条输水道在戛合地区一段现今保存完好,共有3层桥拱,长275m,最高处49m。
这条输水道在《共产党宣言》中称为人类创造的伟大奇迹之一。
(3)罗马万神庙(公元118~125年) 采用穹顶式屋面.直径44.4 m、高44.4 m,是世界现存建筑中保持最完好的。
(4)埃及吉萨金字塔(公元前2551一前2472年) 基座长230.33 m,高146.59 m(现存高度137 m),体积260万m²。
(5)洛阳石窟、天龙山石窟、乐山大佛等 我国的洛阳石窟、天龙山石窟、乐山大佛等原都有屋面建筑覆盖,但由于屋面建筑为木结构,难以经受长期水汽的侵蚀而损坏。
(6)世界上第l条地铁 伦敦地铁(19世纪印年代)。
采用了刚性防水技术。
现在隧道的盾构技术.盾构的管片其实也是采用了刚性防水为主的技术。
(7)屋顶种植绿化已经有200年的历史 有的资料讲130多年,按当时的技术采用的即为刚性防水。
刚性防水技术研究的目的意义 防水属于依附性技术,随着工程领域的拓展而发展,随着依附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由此,防水技术的发展将是多样化的.刚性防水的作用也将会逐步加强。
所以,我们应正确理解、客观反映刚性防水技术。
重新认识刚性防水技术 重新认识刚性防水实际上是重新认识“刚柔结合”的问题。
“刚柔结合”是以刚为主,柔结合刚,而不是“柔刚”结合,现在是本末倒置,“刚柔结合”成为了以柔为主,。
关于种植屋面的刚性防水有2个误区 第1个误区,刚性防水的混凝土不能防植物根的穿刺;第2个误区,刚性防水不能独立作为防水层。
关于第1个误区,到现在未见到植物根对混凝土的穿刺试验;认为植物的根可以穿透岩石,就可以穿透混凝土,实际岩石有缝隙,通常条件下混凝土是很难产生类似岩石中的缝隙; 第2个误区,混凝土产生裂缝是不可避免的,渗漏是必然的。
这只是理论上的推论,现实工程的应用并非都如此。
南昌市某单位,种植屋面采用细石混凝土做防水已经推广应用10多年,防水效果良好。
此外,30多年前四川已有采用细石混凝土做蓄水屋面。
由于植物与基质土的覆盖,加上水的养护,改变和提高了混凝土的性状,在一定的种植条件下刚性防水完全可行。
“刚柔结合”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律,主要不是大面上的结合(但现在所说的“刚柔结合”主要是大面上),“刚柔结合”主要体现在节点部位。
防水大面是可以刚刚结合的(基层刚——混凝土,面层刚——防水砂浆或其它面层),但“刚刚结合”也需要柔性处理,柔性处理也体现在节点部位(如盾构管片的交接部位)。
“刚刚结合”在有些条件下比“刚柔结合”要好。
如一个宾馆的洗浴中心水池的池壁及池中的柱子(池壁、柱子采用混凝土浇筑),某防水公司设计采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在池壁、柱子上做防水,面层贴瓷砖。
显然采用防水砂浆比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要好,既保证防水质量,又降低工程造价。
由于对‘刚柔结合”理解的片面性,致使目前现有规范的规定限制了某些刚性防水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