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马上要大年三十了,大家应该都已经回家团聚了吧?继续今天的文章。
先看一件非常罕见的明代龙泉窑道教人物塑像。
尺寸啥的也不标了,没啥用。
关键看器物本身。
龙泉窑是宋瓷中民窑的佼佼者。
从五代时期仿瓯窑开始,北宋展露头条。
到了南宋,由于宋室南迁,位于浙江腹地的龙泉窑变得异常繁荣兴旺。
原因主要是对外出口贸易需要。
南宋的龙泉窑达到了龙泉历史上的最高峰。
所以,玩龙泉,要玩南宋的,意思就是南宋龙泉窑最精最美。
由于过于精美,甚至不容易被土壤腐蚀,所以,市面上出现的南宋龙泉多极精之器,一般看新老断真伪的藏家大都不敢确认。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龙泉窑南宋釉色最美,元代造型多变,装饰方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初年龙泉作为处州窑,曾经为朝廷烧制过官窑类型的瓷器。
明洪武史料中所谓:“行移饶处等州烧造”说的就是这回事。
所以,龙泉窑明初也有不少精品。
但龙泉窑明初的精品,仅仅是造型纹饰和永宣官窑类似,器型规矩,但已没有南宋龙泉那么绝美的釉色存在,变为整齐划一的豆青釉。
属于规规矩矩的官窑,毫无新意。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一般以为明龙泉,成化弘治之后日渐粗糙。
其实市面上明龙泉也不太多见。
确实是比较粗糙的。
但海外确实收藏了一些罕见的龙泉,比如今天披露的这几件龙泉,就属于造型比较罕见的器物,收藏和研究价值也非常高。
例如下图这件环耳瓶,环耳非常大,器表模印或雕刻了纹饰,其造型可以看到从元代同类型瓶的演变过程。
相比元青花那种象鼻耳瓶,器型比例更为协调,环耳虽巨大无比,却毫无违和感。
可见古代的工匠对于审美艺术还是有非常高的造诣和水平的。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这种环耳瓶,一般认为最初出现在元代。
耳朵越大越少见,属于元明龙泉窑中价值较高,存世数量较少的品类。
很多收藏家已经过了辩新老的阶段,到识价值的阶段,难度就非常高了。
辩新老,只是一个断真伪的问题。
而识价值,才是收藏的关键。
同样一件龙泉窑,第一要搞清楚新的老的,第二则要搞懂元的明的,第三则要搞清楚贵的便宜的。
多数捡漏,并不是卖家不识货,而是卖家不识其真实价值,贵货贱卖,才是正大的捡漏。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这件镂空花瓶,并不是龙泉窑的创造。
早在南宋早期的修内司官窑,就已经有镂空器壁的做法了。
但是,这还不一定就是最早的。
最早的年代应该还要上朔。
不管如何,这种镂空雕刻的花瓶都属于瓶类中的稀罕物,如果看老的话,则这种镂空花瓶的收集价值非常高。
但过了能断年代的阶段,分清楚龙泉属于南宋还是元还是明初,明中之后,最难的一关变成了拦路虎。
所以,真正瓷器鉴定,并不是那些所谓专家说的一眼断新老那么简单。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断新老容易,断精品的新老不易。
高价值的器物,往往旧器如新,这就需要对窑口,年代,造型特点,装饰技法有非常深入彻底的研究才行。
以南宋龙泉为例,大的窑口大家知道有大窑,金村,溪口,其实当地同时期大大小小的瓷窑几百个,不同瓷窑烧的同类器型,就有不同的细微差别,同一瓷窑早中晚期器物也有不同的差异存在。
对某种造型器物的精制研究,才能好像集邮一样,判断出当时这枚邮票发行量是一百万枚,还是一亿枚,面值多少。
上世纪80年代发行的邮票,往往面值80分为最高,这种面值80分的印刷量往往只有全套邮票的十分之一,所以这套票8分的多,80分的少,全套新的更少。
四方联又更少。
把同样的道理用到瓷器收藏上,再加上瓷器的精美程度,还有市场对该品类的认知度,才能发掘出瓷器的真实价值。
瓷器鉴定文物真知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南宋龙泉窑凤耳瓶乃是名品,而鱼龙耳瓶数量少于凤耳,龙耳瓶只见过凤毛麟角。
所以,同等釉色,器型,龙耳瓶最贵。
同等器型,大的贵。
同等大小,梅子青最贵,其次为粉青。
其余的就以绿色有多美来衡量价值了。
例外的是那些罕见的黑龙泉,白龙泉,蟹甲青龙泉,黄龙泉。
这些都比普通的豆青龙泉价值高。
当然,明代仿的就比宋代的低值是无疑的了。
所以,瓷器收藏,玩到老学到老,在文物面前永远都是小学生。
很多藏友颇为自负,动辄断言五大名窑遍地都是,元青花我有几十件云云,其实以笔者数十年经验来看,真品寥寥。
所以不予评判者,写文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真知,也就没有必要去惹口舌之争。
对也好,错也好,图个乐吧。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欢收藏和中国历史文化,欢迎关注瓷器鉴定真知堂!谢谢你的收藏和转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