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水容易生水垢,软水则否。
水分蒸发,水中溶解的碳酸氢钙(镁)沉淀形成水垢。
水垢是硬是软否,只有容器知道。
容器不会诉苦水垢太硬或者太软,人也不会为容器抱打不平。
日前想起水与土的纠纷官司,有理论称,水中钙或镁等离子鼓动水挟持土粒使之互相链接成网,进而网络沙粒石砾悬浮流水中,混拌形成泥石流。
黏稠的泥石流干燥后像混凝土一样硬。
由此猜测,硬水和泥,可能使干泥更硬,或许这是人们说硬水的原因。
转而又猜测,硬水软水的分类法源于专业术语,可能是某位专家最先这样区分称呼,大家都随着这样说,习惯就成了自然。
专家有学问,有学问就任性,想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不用说明理由。
为此问同事:“你们村子里有没有硬水软水的说法?”“有,硬水洗衣服不易干净,软水则容易洗净。
”农村都这样把水分成软硬,看来硬水软水不是专家命名,而是由来已久,起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进而疑问:“洗衣服干净与否,怎么会与软硬扯上关系呢?”同事试着叙述:“我们家乡有黄河提灌水和井水两种。
黄河水洗手柔滑,洗衣服容易干净,人们形容说为水软;井水洗手涩滞,洗衣服不容易干净,人们形容说为水硬。
”我的疑问依然:“柔滑,重在‘滑’字,用来形容水应该称为‘滑’,通过‘柔’字勉强与软沾边;涩滞,重在‘涩’字,用来形容水应该称为‘涩’,而且借助‘滞’也与硬扯不上半点关系。
”同事进而猜测:“硬水含盐多,喝起来苦咸;软水含盐少,喝起来甘甜?”我不以为然:“软硬是触感,甘咸是味觉。
两种感觉搭不上关系。
”同事:“确实是个问题。
水为什么被分成软和硬呢?”我试着询问:“你们家乡夯筑土墙,对土质或水质有没有特殊要求?比如,爱用盐碱地上的土,或者家用井水打湿土料。
”“没有。
”看来,人们并没有太注意水或土中的盐分影响土工建筑的软硬,也就不会因此把水的咸淡区分为硬软。
讨论至此,断了线索,只好不了了之。
洗衣服的细节萦绕我脑,突然联想到我的洗脸毛巾!我习惯打湿毛巾洗脸,无论如何搓洗,我的毛巾干后总是硬梆梆的。
由此意识到,硬水洗的衣服晾干后比软水洗的要僵硬一些。
这应该就是人们将之称为硬水的原因,意思是用来洗衣服而导致衣服僵硬的水。
网查发现,百度词条果然说明:用硬水洗涤会使“全棉衣服或毛巾板结僵硬”。
毫无疑问,湿衣服晾干,水中的碳酸氢钙(镁)析出结晶,沉淀在纤维上并将纤维粘连在一起,使之互相不易滑动,宏观上就表现为板结僵硬。
2015-3-21于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