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风谈史编辑 | 小风谈史一位七旬老汉带领全村人“疯狂造假”,狂赚1.6亿摆脱贫困走向“人生巅峰”。
而如此“嚣张”堂而皇之地造假,也顿时引起了警方的注意。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当警察了解了情况后却直言:“不犯法”。
好家伙,这个农村老汉到底有什么“通天本领”,“造假”居然还合规合理了?被誉为“造假之父”的方庆兴,其手上功夫究竟有多厉害,才能做到“真假难辨,瞒天过海”?一、“造价术”方兴庆出生于1942年的农业大省——河南。
但跟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绝大部分人不太一样,其从小就对土地缺乏热情。
而是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历史文化类书籍。
其中《天工开物》一书更是让他爱不释手,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种器具的制造过程,更是深深吸引了这个少年。
尽管被家人视为“吃白饭的”,但其仍是凭借一项特殊技能赢得了家人的尊重。
一次家中锄头损坏,在众人束手无策之际,男人巧妙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成功将锄头修复。
自此,家中损坏的桌椅、锅碗瓢盆等物件,在他巧手下都能焕然一新。
这项技能不仅让他在家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也让对方意识到即便不种地,自己也有能力养活自己。
1963年在机缘巧合之下,男人偶然获得了一面损毁严重的青铜古镜。
尽管在妻子眼中,这不过是一块破铜烂铁,熔化后或许还能打造农具,但热爱古物的方兴庆却被这面古镜深深吸引。
他相信这些看似破烂的器物,在修复后一定具有极高的价值。
再三思考下,他不顾家人反对下定决心要将这面古镜修复。
尽管面对修复工作的巨大挑战,方兴庆也并未退缩。
当技术上“止步不前”时,这个一向木讷的男人主动向镇上铜匠请教。
并自掏腰包购买了铜锭、锡锭等材料,潜心研究如何制作青铜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男人不仅掌握了制作青铜器的技术,还成功研究出了如何在青铜器上做旧使其更具古董韵味。
在经过日日夜夜的修补后,方兴庆终于亲手修复了那面古镜。
当他将其送至文物局鉴定时,甚至连知识渊博的文玩专家都对修复后的古镜赞不绝口,并认为它与真品无异。
也正是这次成功,激发了他重现青铜器辉煌的决心。
为此方兴庆开始全身心投入青铜器的仿制工作,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
不久之后,他信心满满的带着一批精心制作的青铜器来到古玩市场,并希望靠售卖这些物品以此来赚点生活费。
更令他意外的是,一位商人以200元的价格买下了自己摊位上的牛鼻象背铜镜。
而这笔金额,在当时可是相当于农民一年收入的存在。
如此“天降”巨款让方兴庆欣喜若狂,同时也让曾经不理解他的妻子震惊不已。
因为女人怎么也想不到,为什么在自己眼里的破铜烂铁,还能卖出如此高的“天价”。
不过在“吃”到这个甜头后,方兴庆更加坚定了要将仿制青铜器作为自己的事业。
而随着经验的积累,他也开始涉足更为复杂的青铜器制作,如铜镜、铜壶、铜鼎等。
尽管每次都会明确告知顾客这些是仿制品,但凭借精湛的手艺,方兴庆的青铜器依旧销量喜人。
甚至在不久之后,他还成为了烟云涧村的第一个万元户。
眼见方兴庆的成功,村民们纷纷前来请教仿制技艺,希望能借此脱贫致富。
就这样,一个以村为规模的“造假集团”就这样产生了自己的雏形。
二、“造假”不违法1981年春节前夕,正在家里准备年货的方兴庆被警察直接带走。
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因为上海海关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了一批疑似古董的走私品,而这些物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