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仿古青铜器,河南省伊川县烟涧村出了名。
据了解,这个村有三分之一的居民以生产仿古青铜器为生,年销售额可达1亿多元。
一些村民生产的青铜器技艺之高超令人称奇,甚至一些资深的考古专家都无法辨别真假,在青铜器工艺品和真品之间"彷徨"。
烟涧村生产青铜器的历史由来已久,自夏商周时期,这里就是王室生产青铜器的重要基地。
从目前看来,该村的青铜器仿制工艺至少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并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蓬勃发展。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上世纪80年代,一些有眼光的商贩开始从农村收一些"老物件",烟涧村一些人看到其中蕴含的商机:虽然,我们手中没有"老物件",但我们可以生产仿古青铜器,这说不定是一条出路。
于是,一部分开始行动,开办简陋的青铜器手工作坊,生产铜镜、青铜佛像等工艺品。
截至目前,烟云涧村800多户人家中,已有257户从事仿古青铜器加工,从业人员近900人。
其中,公司型企业34个,百万元产值以上的厂家店面18家,其产品远销欧美、日本。
然而,在成为全国最大的仿古青铜器制造基地后,烟涧村却并非受益最大的那部分群体,二道贩子从中获益匪浅。
对于烟涧村的居民而言,他们的工作就是生产出来仿古青铜器,然后以青铜器工艺品的价格,成批的卖给"二道贩子"。
在这个过程中,仿古青铜器没有自己的品牌,也不注重包装,完全是卖一个"手艺"的价钱。
至于"二道贩子"如何销售,可能烟涧村的村民也不清楚。
因为烟涧村的仿古青铜器技艺十分高超,与古董相比,专家也难辨真假。
"二道贩子"就可以利用手头掌握的渠道,让这些仿古青铜器流入古董市场。
毕竟,中国的古董市场的通行规则是考究自己的"眼力",想要"捡个漏"偏偏"打了眼",碰到这种情况只能"自认倒霉",没有办法去追究卖家的责任。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二道贩子"自然也可以"以假乱真"。
那么,对于烟涧村村民而言,自己卖出的仿古青铜器完全是"白菜价",受益者却是他人,必然会对以后的生产产生不利的影响。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年青一代不愿意从"父辈"手中接过仿古青铜器技艺的传承,未来,不管是"二道贩子"还是"烟涧村"都将面临无货可卖的尴尬境地。
以后,仿古青铜器会不会成为一门绝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