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侘寂chà jì——日本三大传统美学之一

发布:2024-06-11 浏览:60

核心提示:侘寂。侘寂就是物之禅。中国的禅宗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人在茶道和能乐这些文化艺术中,践行禅宗,提炼了侘寂这个审美概念。侘寂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它跟现代社会的审美——现代主义奇妙地暗合,它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要。所以我们会在各种工业品中,看到侘寂的影子。如今,它已经成了一种流行文化。都市越繁华,人们越会对它产生共鸣,因为它能提供和发达的物质生活相匹配的精神力量。它是个日本汉语词汇,指的是一种审美体验。你想想日本的茶道,大概就明白是种什么感觉了,那些仪式化的动作,既简洁又抽象,让人觉得意味深长。侘

侘寂。
侘寂就是物之禅。
中国的禅宗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人在茶道和能乐这些文化艺术中,践行禅宗,提炼了侘寂这个审美概念。
侘寂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它跟现代社会的审美——现代主义奇妙地暗合,它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要。
所以我们会在各种工业品中,看到侘寂的影子。
如今,它已经成了一种流行文化。
都市越繁华,人们越会对它产生共鸣,因为它能提供和发达的物质生活相匹配的精神力量。
它是个日本汉语词汇,指的是一种审美体验。
你想想日本的茶道,大概就明白是种什么感觉了,那些仪式化的动作,既简洁又抽象,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侘寂虽然是一个古老的日本美学概念,但是在现代世界还特别有生命力。
哪怕你之前没听过这个词,你也肯定遇到过它。
无印良品、苹果手机,在风格上都跟侘寂有关;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魅族手机的创始人黄章,都相信自己能从侘寂中找到答案。
理解侘寂的第一个关键词,否定——否定主流。
宋代以后,日本人从中国买回去的,几乎都不是中国主流的东西。
如果你带着明代人的审美标准去参观日本国立美术馆,会觉得很奇怪。
日本人为什么要把二流货色当成国宝呢?所以,今天中国人会觉得日本保存了很多中国没有的古籍,还有已经失传的艺术形式,比如禅宗画。
这不是因为他们保存文化传统的意识更好,而是因为他们选择的标准跟我们不一样。
我们忽视的,正是他们珍视的。
比如说南宋的僧人画家牧溪,他的画在中国几乎失传,在日本倒成了“日本画道的大恩人”。
日本著名的美学家柳宗悦,几年前去看牧溪的画,看了好久好久。
他最后说,牧溪的故乡在日本。
他的意思是说,中国人不认可牧溪,就算他生在中国,但是他的艺术、他的精神是属于日本的,他的故乡就在那里。
从丰臣秀吉的时代开始,他们就不再亦步亦趋地效仿中国。
不是中国说什么好,他们就学什么,而是拿当时中国二流的东西,跟中国强大的主流文化对抗,靠否定创造自己的文化。
中国茶刚传入日本的时候,日本也流行过奢华的茶室。
丰臣秀吉在他著名的北野大茶会上,就摆出了一个完全用黄金打造的黄金茶室,奢华至极。
而丰臣秀吉的茶师、日本茶道的鼻祖千利休,选择了跟丰臣秀吉完全相反的画风。
他简化茶道,用朴素的道具,建简陋的茶室,就是要否定“黄金屋”这种审美。
朴素否定奢华,简化否定繁缛,日本茶道也就彻底脱离了中国的茶文化。
不过,他们否定的方式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建立一套新标准。
你觉得二流,你觉得小众,我可不这么看。
甚至,这套新标准的思想资源也来自中国,只是不是主流的儒家,而是禅宗。
怎么用一种思想重新建立审美标准呢?这就要说到侘寂的第二个关键词:物化。
日本禅宗虽然源自中国,却沿着完全相反的路径发展。
简单概括一下的话就是,中国禅宗是向上的,而日本禅宗是向下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影响的社会阶层来看,中国上层社会的文人士大夫喜欢禅宗,而日本是全民都受到禅宗影响。
南宋的时候,荣西和尚把禅宗带到日本,先是吸引了武士阶层,然后迅速发酵,传播到平民中。
从思想本身来看,中国禅宗更多的是一种思维训练,是形而上的;而日本,从一休和尚开始,禅宗就往形而下的方向发展。
日本人把它物质化,跟生活结合在一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各行各业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禅宗。
他们给日常生活注入禅宗思想,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通向禅。
书本可以禅、喝茶可以禅、杯子可以禅、房间也可以禅。
这样,日常活动就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美的力量,就是侘寂。
这简直就像是一场大型的禅宗思想应用实验,其中最成功的要数茶道和能乐了。
茶道你肯定有所了解;能乐呢,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日本传统的音乐剧。
侘是茶道之美,寂就是能乐之美。
我说了,侘的本意是简陋。
中国有一个词叫“秀外慧中”,日本茶道就是“陋外慧中”,追求一种不要繁华、不要装饰,直指本源的精神。
这就是侘。
寂的本意是旧的。
在能乐表演中,慢慢地延伸出了一种美学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沧桑美。
外表衰朽、老旧,不会减损这种美,反而会强化这种美。
侘是空间的,寂是时间的;侘是哲学的,寂是美学的;侘是主观的,寂是客观的。
把这两个字结合一下,我们大概能得到侘寂的美学意义了。
用谷泉的话说,侘寂是物之禅,也就是通过人和物交流,获得宗教般的审美体验。
这种美,需要摒弃各种装饰,存在于事物的内在,还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近百年来,像冈仓天心、柳宗悦这些美学大师,一再用这个词来讲日本美学。
它就逐渐成了日本美学的核心概念。
我们从一只茶碗来具体看看什么是侘寂美学观念的提现。
请你想象一下,你面前有一只茶碗,黑乎乎的,表面粗粝,而且一点都不规则,跟中国人喜欢的匀称、精致的白瓷,是不是截然相反?这就是千利休当年选择的,代表日本茶道、代表侘寂的茶器。
在茶道的仪式中,你能通过这只茶碗,感受到侘寂,从而理解禅宗。
反过来说,禅宗思想提炼成侘寂这种审美,也被固化在了这只小小的茶碗上,最终抽象成了一种审美风格。
从禅宗到茶道和能乐,从侘寂到无印良品和冷淡风格,这之间似乎存在一条递进的线索。
侘寂的复杂内涵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衰减,衰减成了一种视觉上很容易识别的现代风格。
侘寂作为一种风格进入了现代商业社会。
它好像是找到了一片更广阔的沃土,成了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资源宝库。
乔布斯就是日本禅宗的信徒,当然也懂得侘寂之美。
很多人都说,苹果的工业设计就体现了侘寂,最直观的当然就是极简的线条了。
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把侘寂解读成了一种做产品的思维。
在一次采访中,他看到茶馆老板拿着一个深色木托盘走过来,小心地把热水倒进许多小杯子里,就对记者说:这就是侘寂之美。
在他看来,侘寂就是简单、自然的品质,可以愉悦用户,让他们高度参与。
为什么杰克·多西能从侘寂中体会到产品思维?为什么侘寂能这么自然地融入现代社会?在科伦看来,这是因为侘寂跟西方的现代主义不谋而合。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侘寂很适合工业化、商业化的现代社会。
科伦在书里专门比对了侘寂和现代主义,概括出了它们的五个共性。
第一,它们都反对时代主流的、固有的感觉。
现代主义是要远离19世纪以来的古典主义,在审美意义上主导了20世纪全球现代化的进程。
侘寂舍弃的是16世纪来自中国的完美和奢华,在审美意义上主导了16世纪之后日本的发展。
第二,它们都适合人造物,适合空间和设计。
第三,它们都回避多余的装饰。
这两点,放在室内设计中你就好理解了。
一间房子,把白色当成主色调,装饰很少,你用极简、侘寂、现代来形容它,好像都可以。
第四,它们都有能让你明确把握的特点。
侘寂是陶的质感,质朴的、残缺的,是千利休陶碗的样子;现代主义是金属的质感。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中国有一个当代艺术家,用金属制作古代的观赏石。
他这样表达之后,赏石就不再是古老的传统,而是现代的艺术。
第五,它们都是抽象的、理想的美。
侘寂和现代主义的美,都得放到特定的环境中,你才能体会到。
现代艺术博物馆里那些东西,像杜尚的小便池、金属的装置,从博物馆里拿出来,一般人就不会觉得它是艺术。
在博物馆里,人们已经预设了“这是艺术品”,所以才会觉得这些作品有意义,有美的价值。
同样的,如果没有茶道构建的环境,我们也不会觉得茶道里茶碗、茶师的动作能带来审美的体验。
正是因为这些共性,侘寂这个500年前的、日本的美学就跟上了全球现代化的脚步。
现代化,是因为生产力提高了,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变化了,审美也会变化。
在发展中,政治、经济和文化一定要相互匹配。
在科伦看来,侘寂这个古老的概念跟现代主义一样,都可以和现代的政治、经济相匹配,是符合新生产力的审美。
在思的层面,侘寂就是一些充满哲理的表达。
谷泉在后记里引用了一些常见的说法,比如:“伟大存在于不起眼和令人忽视的细节”,“美从丑出”,“所有事物,皆暂时、不完美、未完成”,这些矛盾的话,好像特别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在设计和生产中有很强的解释力。
在物的层面,侘寂风格明确,特别容易应用到产品设计中。
现代社会的工业产品跟手工制品不一样,说得玄一点,就是人跟物在生产中没有直接交流。
膜拜传统的人,会觉得这是现代化的弊病。
物品变得没有温度,没有附加值了。
侘寂刚好能治这种病。
在设计中注入侘寂的理念,就像在茶道、能乐中注入禅宗思想,本来冰冷的工业制品就有了温度,有了灵魂。
所以,孕育在漫长的农业文明中的侘寂,到了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依旧生命力不减,反而受到现代人的欢迎。
侘寂跟我们每个普通人有什么关系?答案很简单。
谷泉说:都市越繁华,人们越会对侘寂产生共鸣。
我们都清楚,在热闹、拥挤、嘈杂的环境里,只有保持自我,才能够争取空间。
我们需要对比,需要不同。
各种思想和方法都可以试试。
摇滚、朋克是表达自我,奇装异服是表达自我,侘寂的家居装饰,也同样是表达自我。
越平庸,就越要反叛;越热闹,就越要冷淡。
在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才会有这种拧巴的需要。
我们向往旅游宣传片上的碧海蓝天,也离不开城里的大超市。
最好是在喜马拉雅山颠,也能享受便捷的服务,这才是完美的生活。
这种生活,过去不能满足,但今天慢慢变成可能。
服务业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便利。
洗衣、做饭这些生活琐事,打开手机就能找到人帮你解决。
所以,我们可以一边过着世俗的物质生活,一边享受原本宗教苦修才能够获得的精神满足。
这样矛盾的社会,更需要侘寂这个美学概念。
侘寂本来就诞生在否定中。
在矛盾和对比中,它反而能够展现出更大的力量。
日本的茶室,就是一个茅草房子,如果建在山野村边,它和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它没有力量。
茅草房子一定要建在市中心,才侘寂。
这跟中国的山水画很不一样。
山水画里,人和房子都只是一个小点,要跟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当侘寂被风格化,被简单化,它的力量也更强大了。
人们甚至不需要茶道的仪式,通过一件商品,就可以收获非凡的美,收获宗教的体验。
平凡普通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意味深长。
我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找到物质和精神合适的比例关系。
我们心里就像有一个天平,物质的一边堆的越来越重,精神的一边也要跟着加码。
侘寂就是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方法,而且是最适合现代社会的方法之一。
人们越是需要侘寂,侘寂越得保持高冷。
所以,现代社会中的侘寂不是更庸俗,而是更脱俗了。
当然,很多为侘寂买单的消费者,大概也没有心思弄清楚它的真谛。
谷泉在书的后记中,有一段话,写得特别感人。
我给你读一下,或许能让你有一些感悟。
任何在时光中流浪的平凡,被不平凡的目光凝视,哪一个不是侘寂之物?不是吗,侘寂从不是某一类存在的专属。
是不平凡的你,参透这平凡的真相,却依然怀抱情感和热爱。
重要的一直是你,不是物。
否则,无论高、低、贵、贱,过日子始终被物所包裹,末了还是人为物役。
至于物多、物少,又有多少本质的不同呢。
只是太多人,或主动,或被动,用耳朵看了世界。
原本人与物的自然契合,时时相续,刹那不停,如今被概念桎梏,形同枯槁,心如死灰。
就像茶道剩下的,早已是僵死的躯壳,沾染了凡人烟火的“物之禅”,经历太久,疲惫不堪。
说白了,没有什么人物和谐的大同社会。
我们只是要在“物中乐趣”和“物外自由”之间,搭建起微妙平衡。
日本三大传统美学物哀:指真情流露 幽玄:指境生象外 侘寂:指朴素又安静的事物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侘(chà)寂风!不知道的请举手(什么叫侘寂风)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百科 装修咨询 装修预算表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