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提名了61种2023年度好书后,经过集体评议和投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思想新闻中心的14位编辑选出了他们心目中的2023年度十本好书。
再次声明,这个评选结果只代表本部门编辑的阅读喜好,评选的范围也是以2023年出版的社科人文类为主。
《奥本海默传: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美】凯·伯德、马丁·J.舍温/著 汪冰/译,中信出版集团·漫游者,2023年8月版推荐语:因为2023年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海默》上映,这位“原子弹之父”的悲剧故事又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本传记的再次翻译出版可以让意犹未尽的观众参考。
本书作者之一马丁·J.舍温现已过世,他身前为美国塔夫茨大学英美历史学教授。
1979年,在奥本海默去世12年后,他开始为撰写这本传记做准备。
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耗费了他差不多20年的时间,包括对150位相关人物的采访。
“深陷”浩繁的资料毫无头绪时,舍温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凯·伯德共同撰写。
这本传记详实地记录了奥本海默的一生,从他的家庭出生,到他最后的死亡状态。
两位作者虽然并没有机会采访奥本海默本人,也没有他的日记可以参考,但他们把获得的第三方材料构建起来,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复杂又矛盾的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的一生同物理学史、美国历史、二战历史都有密切关联,这些内容都可以从传记中窥见。
作者客观引述了不同人对奥本海默的印象和评价,但并未给出定论,所以每位读者都可以从中根据自己的理解“拼出”一个奥本海默。
(臧继贤)《官家的心事:宋朝宫廷政治三百年》吴铮强/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23年10月版推荐语:在历史叙述中,秦汉、隋唐、明清等时期都经历过相当残酷的宫廷斗争,相比之下,宋朝的宫廷政治显得月白风清、岁月静好,连宋朝士大夫都自豪地宣称:“宋三百余年,外无汉王氏之患,内无唐武、韦之祸,岂不卓然而可尚哉。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吴铮强教授的《官家的心事》,撕开史家的重重遮蔽,展现了残酷的宋代“宫斗”。
《官家的心事》有三点尤为值得称道。
第一,史料挖掘。
作者详细比勘同一史事的文本差异,重审为人忽视的旧史记载,加之恰如其分的逻辑推演,展示了如曹皇后、高太后的心机与权谋,寇准曾深度参与真宗的谋立等新面向。
第二,历史写作。
历史写作/叙述一直是史学研究通向普通读者的障碍,过于“论文化”影响阅读体验,过于“通俗化”又不免脱离史料。
作者显然在这一层面上颇有考量,本书文字通达明快,对于研究思路、推断猜想等不易阐发的内容毫不避讳,以史料为骨架,以细节为血肉,立体丰满,阅读时容量大、吸收好,是不可多得的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佳作。
第三,史学洞察。
作者“将宋朝政治史划分为皇帝、皇太后、太上皇与权相四个时期”,把宋朝历代君主、皇后与大臣之间草蛇灰线的阵营分野划为五大派系;“关于太宗继统,学者们长期关注所谓的斧声烛影,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黑杀将军,他预先知道了太祖的死期,而只有认识黑杀将军,才能真正理解宋朝的崇祀道教现象”。
诸如此类洞察深刻而富有启发,是作者深耕宋史多年所形成的慧眼独具。
“不研究宫廷政治,就读不懂宋史。
”读罢《官家的心事》,宋史的大门缓缓打开了。
(钟源)《江督易主与晚清政治》韩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版推荐语:本书围绕清末东南第一要缺两江总督的职位争夺过程,揭示了道咸至民初东南地区三次大的权势转移。
张之洞在与刘坤一竞争江督失败后,曾愤愤不平地说:“朝廷此缺,不啻为湖南人买去矣。
”但两江总督的职位之争,并非“湘人督江”所能概括。
作者不仅非常细致地描述了江督任命背后朝野、央地、南北各方的明争暗斗的过程,同时从整个晚清政局的视角指出,清廷对江南“离不开、信不过”,如何在江督的“忠诚”和“能力”之间保持平衡,是个难题。
因此,在内外轻重和央地关系之外,南北关系的平衡和演变也是分析晚清政治格局的一条重要线索。
作者据此整合多重复杂的关系,提出了“有重心的同治”来诠释。
“重心”和“同治”都是从太平天国运动及洋务运动中发展而来的。
这期间有一个从分权到同治的过程。
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久任总督,形成政局重心,并深度参与国家大政和地区治理。
但是这一局面最终由于外敌入侵和中央集权(具体到本书即“北洋下南洋”)被打破了,清朝也就此覆亡。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第五章第三节专门讨论1904年周馥江督任命前后沪上舆论的反映,旁逸斜出,颇有意趣。
(黄晓峰)《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两次大战间的维也纳新哲学与石里克的遇害》【英】大卫·埃德蒙兹/著 许振旭/译,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2023年1月版推荐语:这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关于维也纳学圈的读物,讲述了这个学圈中重要的人物——包括逻辑学家哥德尔,以及同学圈关系密切的维特根斯坦和卡尔·波普尔等——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思想。
维也纳学圈被称为“学者共和国”,活跃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员是逻辑经验主义者,他们的终极雄心是“制服形而上学,放逐各类伪知识”,康德是他们共同的“敌人”,维也纳的咖啡馆为他们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氛围。
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逻辑经验主义一度是哲学界最雄心勃勃、最时髦的运动,它的许多中心信条现在已被否定,但至今仍能感受到它的影响。
如果没有这一学圈,分析哲学就不会以现在的形式存在。
维也纳学圈提出了大多数正确的问题,这些问题哲学家们仍在努力解决。
作者认为在我们这个“后真相”的时代,重新了解逻辑经验主义是非常有意义的。
(臧继贤)《人类世的“资本论”》【日】斋藤幸平/著 王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6月版推荐语:这是一本通俗但深刻的书。
作者斋藤幸平是东京大学的年轻教授。
他根据马克思晚年的手稿和笔记,发现马克思在晚年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会导致地球资源的枯竭和不公平,于是开始关注生态学和非欧洲的社会形式,从而修正了自己早年的进步主义历史观。
他认为,其晚年的理想社会是一种不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而以可持续性和平等性为原则的社会。
这本书不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也提醒了我们在面对环境和经济危机的当下,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杨小舟)《太行山上:中国共产党太行根据地干部政治成长史》赵诺/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年5月版推荐语:本书尝试以太行根据地创建、坚持、发展的过程为背景,围绕太行根据地干部整顿活动的变迁过程,展现太行干部群体之政治成长史。
随着抗战期间太行山根据地的建立,在初创期干部队伍大体结构建立后,主要通过1940年前后的第一次整党、从1942年延宕到1945年的整风运动、1947年到1949年初的土地改革过程中的干部整编(也称“土改整党”)这三次大规模的干部整顿活动对干部群体进行集中的整合与训教,构成了本书的基本线索:整党、整风、整编。
也即本书的三章主体部分:“大浪淘沙”“苦中求索”“淬火而成”。
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讨论:一、根据地党是如何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