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漫步在锦州的大街小巷时,是否注意过,在某栋楼的一侧墙面上会有一个蓝色白字的小牌子,上面写着某某里,您知道这个里字的由来吗?又是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它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从字上看里字的上部是田,下方是土,这是一个会意字,因有田有土才能种植五谷杂粮,人才得以生存,所以古人依田而居,慢慢的形成了居民聚集的地方。
在古代,里是村一级的行政组织,早在夏商时期就开始出现里尹、里君等官职。
到了周代,实行乡遂制区别,组织结构为五县为一遂,五鄙为一县,五赞为一鄙,四里为赞,五邻为一里,五家为邻,也就是说二十五家为里。
秦汉时期里是一级组织机构,比较规范,基本是百家为一里,而三国两晋至南北朝时期的基层组织沿袭至汉代。
后来又出现村的名称,与里并存。
到了唐代村正式被国家法令确认为基层组织。
两宋时期里被沦落成了地域单位。
在古代也有强硬的管理者,硬把居民围在一个范围内,规定一里的人住在三百步见方的范围中,于是,这三百步就称为一里,而这样的里就成了一个长度单位,比如我们常说的:那个地方不远也就二里地吧。
里字还与民国初期建都北京有关,1949年后出现的里,是全国支援首都建设的调京人员居住地。
所以,里字不仅仅是锦州有,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甚至朝鲜都有。
而锦州以里命名的小区则是日伪时期的遗留,他们将锦州划分为十二个区街名称,比如锦华区的三宝街、丰乐街、阜康街等,协和区的国和街、安和街、明和街等,东关区以江河命名,如长江街、牡丹街、龙江街等,紫明区以花卉为名,像菊花街、杏花街、兰花街等,北关区都带安字,永安街、良安街、惠安街等等。
解放以后政府将这些殖民特色的街名更改掉,有的作为小区的名字而存。
作为基层行政组织的里由于它是在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长期作用下发展形成的,已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也习惯使用里来标注贯籍或方位,所以小区的名字就称作某某里,并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