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大上海东侧的柴货市街继续向北,过了华荣街,是一条很窄的胡同,这就是东太平里。
籍籍无名的一条小巷,是管城区和金水区的分界线。
有点尴尬。
之前的地名,还能多少查到点历史渊源,东太平里呢,只知道存在时间不短了,但是查不到来历,抄作业没法抄啊。
更尴尬的,这里离家很近,儿子小时候带他去大上海理发,因为好奇,还从这里走过,今年才知道,这里就是东太平里。
东太平里在华荣街与华盛街之间,也就200米左右,与西侧的大上海及银座时代广场仅一墙之隔。
薄薄的一堵墙,像隔开了两个世纪。
斑驳的砖墙,破旧的木门,凌乱的电线,仿佛回到九十年代的城中村。
清晨,有人在送孙子上学,有人蹲在路边刷牙。
黄昏,有人在路边唠嗑,有人拖着东西蹒跚而行。
见我拍照,有人的目光不算友善。
杜岭街曾经是算命算卦一条街,改造后,很多业务挪到了这里。
这老板见我拍照,问我要不要算上一卦。
拍另外一间时,还有个老板更警惕,直接要我删图,说明只是拍拍老巷子,不是扫除封建迷信取证,态度马上客气起来,还跟我聊了一会,老家豫东的,来郑州十几年了,原来在杜岭街,后来搬到这里。
从东太平里北端向东拐一点,路南有个寺庙,郑州佛学社。
门口聚了不少人,问了问对面卖香烛的老板,老板说初一十五庙里施斋饭,这都是排队等吃饭了。
这个佛学社曾经也是破破烂烂,跟周围很搭,后来就不断改造,现在很有点成气候了。
印象最深的,是登封某高僧被举报闹得沸沸扬扬之时,作为下院的佛学社的某人,护主心切,编了一首打油诗回击举报方及支持者,打油诗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抑扬顿挫,合辙押韵,妙语如珠,绝对是民间市井派语言切磋的集大成者。
读来让人叹为观止,大师虽然常年吃素,丝毫不影响言语里都是荤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