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瑜 北京报道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正在不断优化和创新。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日前,有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推出了公积金贷款产品。
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此类产品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消费贷款方案选择,也能够提供更高的额度和更优惠的利率。
“在现实生活中,同质化的产品会带来更多套现、多头借贷(用户在多家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的风险。
”有业内人士表示。
事实上,消费金融公司所推出的公积金贷款产品,并非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而是基于公积金贷款记录进行信用评估的借款服务。
具体来看,如果用户拥有公积金账户与稳定的公积金收入,便可以凭借相应的信用进行贷款。
由于这类贷款产品的营销客群主要针对拥有稳定公积金收入的人群,因此,公积金贷款产品一直以来都是各大银行的重点竞争市场。
根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在市面上推出的类似银行产品的种类已经有发票贷、烟草贷、房抵贷等。
然而,消费金融作为传统个人金融服务的补充,如果与传统银行产品趋同,是否会丧失其自身的普惠性和便捷性?中低收入个人与家庭以及农村户籍人口等群体的消费需求,又该如何被满足?细分市场或为主要考量有观点认为,消费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类型、提升产品抗风险能力是对于消费金融扩容性的尝试。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表示,消费金融产品与银行产品趋于相似或有两点原因。
第一是细分人群考量。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金融公司寻求在已有的客户群体中进一步细分市场,以提高产品的精准性。
面向有公积金、社保等稳定就业和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