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城,狭义的指高邮城池。
北宋开宝四年(971),原任三司户部判官的高凝祐从京城出发,他将以高邮军知军的新身份,前往此行的目的地——高邮。
高邮,位于扬州、楚州之间,有“扬楚之脊”的美誉。
自唐代起,扬州地区富甲江淮不说,更是东南地区第一大都会。
便利的交通,繁荣的商业,发达的农业,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
尽管五代时期,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但底蕴深厚,常年累积的基础加上重要的地理位置值得重视及发展。
而“漕运要津”楚州,拥有兴盛的农业、手工业以及盐业。
作为淮河入海口的楚州港,更是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要端口。
对于百废待兴的大宋而言,如果将扬州与楚州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将成为运转国家财政机器的重要部件之一。
该怎样连接这个组合?就需要一根合适的“连接轴”。
朝廷的构想蓝图中,高邮成为不二之选。
成熟的邮驿运作,丰富的粮作生产,重要的地理位置,加上便利的漕运中转,这样的优势极具说服力。
如果在高邮设置军事要地,既可以扼守扬、楚咽领,又可进行地方管理与发展。
因而,北宋开宝四年(971),高邮县升级为高邮军。
宋代地方分为路、州(府、军、监)、县三级,但对州一级严密控制,权力集中在中央。
军与州、府、监并列作为地方第二级行政管理机构,是宋代与前代不同的建制,可以说是宋代的创置。
军源于唐初,为防御蕃部扰边,朝廷在屯驻戍边处设置军、守捉、镇等军事管辖区。
再历经唐、五代演变,到了宋代,军不光是军事管辖区,还具备了行政区划的属性,可以管辖属县,治理百姓。
赋税直接交纳于军,不必长途输送至州,由本军集中输送至转运司即可。
高邮军直属于京师,级别等同于下州(辖内不满两万户)。
高凝祐与高邮有过一段缘分。
北宋乾德年间,他曾做过高邮县令。
朝廷出于这点考虑,派他担任高邮军知军,应该是经过慎重考虑。
用一个熟悉高邮的人来管理高邮,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对高凝祐个人而言,越是熟悉,顾虑的就会越多。
之前在做高邮县令的时候,就有一个困扰他的问题,高邮地区的社会治安很不好,境内盗贼猖獗。
后周显德五年(958),南唐主李璟害怕后周大军渡江南下,上表周世宗郭(柴)荣愿两国以长江为界,扬州在内的江北十四州归后周所有。
大宋建立的当年,李重进以扬州为据点,起兵反宋,结果不到两个月就被镇压。
向往南唐的遗民,忠于李重进的死士,这些不愿归附大宋的人,聚集在高邮附近落草为寇,影响治安。
又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这一路高凝佑思绪万分,根本无心欣赏沿途的风景。
好在他想到了应对的办法,修筑城池。
高邮城西邻运河,向东、南、北外扩,将原高邮县集镇区域涵盖在内。
《扬州水道记》,卷三,高邮运河,记载“自唐永徽移复旧所,而樊良之故城废。
今犹名其地曰“故县村”。
今州治,仍唐县治也。
历代虽有增筑,不离旧址。
”《乾隆高邮州志》卷一,城池,记载“旧城,宋开宝四年知军事高凝祐始筑。
”《嘉庆扬州志》记载“开宝四年所筑之城仍旧址而筑,非别创也。
”城池外形接近正方,《隆庆高邮州志》卷一,城池,记载“邮有新旧二城,今之城宋之旧城也,周围一十里三百一十六步,高二丈五尺,面阔一丈五尺,四面皆有濠堑。
”高邮城开四座主城门,为东、西、南、北各一,东、南、北城门在城墙正中。
西门则有所不同,在城墙正中偏南,方位西南,除风水上的讲究外,也出于运河水流自北向南,方便控制河道。
墙基由大小不等的旧方石块、条石或石磨,用两顺两丁砌法砌筑。
墙体为黄土夯筑,墙体内加用纵横木,在城门洞(拱形)及拐角等重要部位,还会用砖、石局部包砌。
此后的历史岁月里,记载中的高邮城进行过多次修缮。
南宋绍兴、乾道、淳熙、庆元、开禧、嘉定、咸淳年间,元朝至正年间,明朝洪武、嘉靖、天启年间,清朝顺治、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以及民国年间。
南宋时期,江淮地区成为抗金前沿,抗金战事波及到高邮,这一时期高邮城的修缮较为频繁,且多以加强城池防御为主。
典型的如嘉定年间,增设四面翁城(护门小城)。
开禧年间,开挖护城河,河上架吊桥。
护城河分两条路线,就今天来看,其一为由琵琶闸引运河水,东经奎楼脚下,北至傅公桥汇入运盐河。
其二为由通湖闸引水,与北水关、市河水合流向东至傅公桥汇入运盐河。
目前琵琶闸东至奎楼,北至盂城路农业银行脚下的河道仍在使用。
咸淳年间,为保护北门外繁华市口,又建高邮新城(土城池),新城因元末“高邮之战”被毁,到清朝时期只剩局部土墙基。
淳熙年间是南宋相对繁盛的时期,这期间,高邮城四座城门上建城楼,并分别命名城门、城楼:东门武宁门,捍海楼;南门望云门,藩江楼;西门建义门,通泗楼,北门制胜门,屏淮楼;南、北门西侧又各开水门(庆元年间重修)通市河,以缓解因工商业发展和人口增多带来的用水短缺。
明朝洪武年间,高邮城的改动更具防御功能。
原土城墙的里外都用城砖包砌,坚固耐用,同时在城墙(主城墙、瓮城城墙)上增砌垛墙与铺舍(城墙守军值勤用房),又修南、北水关。
天启年间,高邮城东南角城头上建奎(魁)楼。
明朝中叶,为抵御倭寇侵扰,在原瓮城(南宋嘉定年间)外侧增设四面砖砌瓮城。
这样高邮城的瓮城就有内瓮城与外瓮城之分,外瓮城城墙内又设藏兵洞,护城河沿外瓮城延展。
至于瓮城的形制,参考已进行过考古的北门瓮城,内瓮城为方形,外瓮城为扁圆形。
内、外瓮城也有城门,这是肯定的。
有一点要注意,南宋嘉定年间的瓮城城门在正面,明朝中叶增加外瓮城后,内瓮城城门则在侧面,外瓮城城门在正面。
那内、外瓮城城门是否与主城门一样被命名,很遗憾,现存的《高邮州志》中并未直接记载。
至于城楼,《乾隆高邮州志》卷一,城池,记载“乾隆甲子,知州许松洁修缮四城,更四城门楼知名,东曰挹春,西曰宁波,南曰朝阳,北曰迎恩”,《乾隆高邮州志》的城池图中四处更名标注在外瓮城上。
照这样理解,道光年间更改的应该也是外瓮城的四座城楼名,东改“观稼楼”,西改“小黄楼”,南改“歌薰楼”,北改“拱辰楼”。
此外还在东、北内瓮城上分别建了霖汝亭、珠光亭。
新中国成立后,高邮城失去防御功能,且阻碍城市发展。
1956年开始,先是因运河裁弯取直拆除西城墙,随后又陆续拆除东、南、北城墙,用以填河、筑路。
到1972年,除保留高邮城东南角一处近130米长的城墙遗迹外,其余全部拆尽。
高邮城,沉稳,坚强,曾经驻守一方土地,护佑它的子民。
对外,它冷酷无情,对内,它有情有意。
即使历经无数次战火与动乱,哪怕千疮百孔,粉身碎骨,它依旧挺立,只因那份坚守的使命。
在新的历史洪流中,即使逃脱不掉被舍弃的命运,哪怕深埋地下,它仍守望着这片土地。
走在城墙遗迹的脚下,古老的墙根透露着没落。
用手轻轻触摸,心中不由一颤。
一砖一石,在天与地、黑与白的世界里,浸润了一城的红尘烟火。
城墙仿佛从未走远,讲述着古老的故事,珍守着千年的承诺。
守护,亘古不变。
勿忘那座高邮城。
东城墙位置:在奎楼东侧城墙、东水门、好邻居(餐馆)的连接线上。
东城门大体位置在好邻居南侧府前街上,外瓮城城门大概在“邮驿之路”雕塑东侧,内瓮城大概在农村商业银行北侧的府前街上。
南城墙位置:在奎楼南侧城墙、南水关、镇国寺塔南侧的连接线上。
南城门在南水关东侧的南门大街上,外瓮城城门在天桥下,内瓮城位置目前不详。
西城墙位置:在镇国寺塔西侧、二桥西侧连接线上的运河里。
西城门大概位在西塔街西与镇国寺塔西侧的运河交汇处。
内、外瓮城不详。
北城墙位置:在二桥、北水关所在的通湖路上。
北城门在中山路和通湖路交叉处。
内瓮城在原北门剧场东南角(已在原址复建),外瓮城城门在原菜场广前的石桥南侧(已在原址部分复建)。
外瓮城城墙为原菜场的西围墙(已在原址恢复基本形状)。
文:雨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