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恋爱上电影院看几场电影,几乎是一条必由之路。
而两瓶饮料一包爆米花,则基本上是少不得的通用道具。
没这道具,人家还以为真是来看电影而不是谈恋爱的。
但桂东南小城玉林市有一种大米花,要是拿到电影院谈恋爱,就有点吓人了。
这种米花,不太寻常。
玉林原来叫玉林县,后改为县级玉林市,是玉林地区机关驻地,传统农耕甚是发达,曾被广西人称为“农民城”。
撤地设市后,原县城成为了玉林市的玉州区,历经多年建设,已经是个颇大气的区域性城市了。
这一来,过去一些农耕文化的精华,就陆续失去了踪影,比如一些传统手工小食品。
虽然稍压碎了些,但上面的阳文“福”字还可以看出痕迹 我小时候,玉林县城一带,过年时会做一种近似米花的年货食品,叫“白馓”,也有人写作白伞。
我觉得,前者更能说明这种食品的本质,后者可能是借其读音而已,其实本地人也有叫作大米花的。
这东西据传起码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远在明朝天启年间,玉林民间就已有做白馓的习惯。
但目前可查的最早文字记载,则出于光绪年间的《郁林州志》中,详细记述了玉林民间制作白馓并用于祭祖贺年的习俗。
白馓像一张圆饼一样,或一个倒扣的圆筛子,圆圆鼓鼓,径可尺余,厚两三公分,盘面往上拱起,一般是些阳刻的喜庆字,诸如“福、禄、寿、喜”之类,色泽白里透黄,是粮食加工品的本色。
这饼可不是烙的,也不是煎的,而是将糯米经数道工序做成饼形后,下锅油炸而成。
这糯米粒,经油一炸,模样、味道都像极了米花,白馓就像一个由一粒粒米花粘成的圆盘。
但吃起来,味道和口感要比通常的米花上乘多了。
白馓属易碎品,轻轻便能掰下一块来,塞进嘴里一咬,“嘎嘣”作响,一股香、甜味登时弥漫口腔,而口感上香脆酥松,稍压即碎,几口即可送下肚,口无余渣,十分顺口。
要知道,寻常米花只是一种打发时间磨磨牙的骗人食品,一颗米爆得有花生米大,简直就是光天化日下的一桩形象工程,入嘴便化,偌大一颗爆米花嘴里一过,连渣都不剩。
除了闻点甜味和奶香味,就再无任何吃头。
当然,吃爆米花的人也志不在吃饭,凑趣的道具而已。
白馓就不一样,本身就耐嚼,嚼起来牙口感觉甚妙,感到嘴里是有内容的。
而且,那股香甜味儿,二三十年前对小孩子的诱惑该有多大。
白馓极其酥脆,如非专门装箱,很难带远路。
制作白馓,从择选糯米开始,到油炸出锅,要经过选米、笼蒸、打胚、晒(烤)胚、拖糖、油炸十几道环节,整个过程,要几个月,十分讲究。
若上哪道环节不到位,都有可能前功尽弃。
最怕的是,前面哪个环节失手了而不发觉,到最后油炸时,炸得破碎、不成型、拱不起或炸不开,真是只有干瞪眼了。
每年深秋凉风刮骨之时,就开始选糯米。
大白馓约用七两糯米,小的四五两即可。
没有很严格的要求,要选纯净匀称、粒大饱满、粘性足的上乘糯米,洗干净了上笼蒸熟。
有一种像乒乓球板的模子,有一面是中空的,里面刻着“福、禄、寿、喜”等阴刻字,把蒸熟的糯米饭倒进模子里压实,就成为一个饼胚。
一个一个胚子做出来,可以直接晒干,不过晒干的饼胚下锅炸时,容易开裂。
所以,高手往往用专门的柴火窑来烤,烤到七八成干,糯米粒颜色变成近乎玉色的透明状。
再放进姜糖水里蘸,蘸好再烤干再蘸,如此数轮,谓之“拖糖”。
从选糯米到饼胚完全加工好,往往就要两个月,到年前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择吉日开炸了。
即便碎成一粒粒,手抓一把塞进嘴里,香味、酥脆感都不变 烧热一锅素油,最好是花生油,把饼胚放进去,刚下油锅的白馓胚会沉到锅底,但很快就会浮到油面上。
吸入了丰富油脂的饼胚,在热油中旋转跳跃,迅速膨胀,由比巴掌大不了多少,膨胀成为直径超过一尺的白馓。
油炸后的膨发,会让人觉得有一种“发了”的寓意,更加吉庆。
主炸的人,用一双长筷子,不停翻动,保证均匀受热。
一边用筷子翻转,一边用铁笊篱轻压白馓,压进油里,保持形状。
大概也就几十秒钟,就可以出锅了。
用笊篱同来,放旁边晾着,大概一刻钟时间,凉透了,就可以装起来了。
自己吃的也好,过年走亲戚的也好,都要好好存起来,通风透气,防潮防鼠防虫,防小孩偷吃太多。
油炸的东西,万一保存不好,很快会冒出一股哈喇子味。
懂吃的小孩知道,刚炸出锅的白馓,又酥又脆又香。
候着大人炸白馓了,守在锅边,稍凉一下就送进嘴里,是一年里吃白馓最美的时候。
从锅里翻滚而出的浓香,缠绕在手中的白馓上,会让人神不守舍。
在缺油少肉的年头,这香味确有勾魂之效。
白馓是过年的小吃,新年时可用来解馋,也可用来招呼客人,作茶食,当年也可以作为年礼走亲戚。
过去每到时令,家家户户都做。
每个地方都有一些过年才有的小吃,家家户户都做,既款待来客,也充当走亲戚的年礼。
反正,你送给我,我送给他,送来送去,年过去了家中还是有那么多,就不知道是谁做的了。
讲白了,无非是一种人情常来常往,相互馈赠,送的更是白馓上面印的“福、喜、寿、吉”代表的好意头。
现在,再花那么多精力来做,大概都嫌麻烦了,寻常人家一般也就不做了。
但乡村里仍有人年年都做,自家虽不做,但通过走亲戚间的直接、间接馈赠,过年时很多家庭还是有这东西的。
而且,这东西吃起来酥脆香甜,作茶食甚好。
现在似乎也走出各家小厨房,有了批量生产的,过年时应市。
听说已经有了专门的加工工厂,一些市场,有人摆摊直接现炸现卖。
油锅沸腾之时,一街上都飘满香甜的气息。
今年元宵,竟然有一位南宁武鸣区的壮族兄弟,请我吃玉林的白馓 我家乡博白县为玉林市下辖,紧挨着原玉林县、今玉州区。
县城离玉林城区相距不过四五十公里,但博白就没有白馓这东西,各地过年做的是一种叫“籺”的糍粑类小吃。
有些嫁到玉林的亲戚,过年来串门时,年礼中多有白馓,也就是两三张而已,我们家只能回之以“籺”。
有一回寒假,我一位玉林籍的同学到博白县城找我玩,所带礼物是一大纸箱白馓和炒米糖。
到南宁工作后,有年年前,一位玉林同学问我想吃点什么玉林特产,我毫不犹豫地说,白馓!他托人送来了一纸箱,断断续续吃到元宵,可能那年天热,已经捂出点油哈喇味来了,甚是可惜,这东西至多一年也吃这么一回罢了。
今年元宵时,在一个熟人的茶叶店里闲坐,另一个熟人突然拎了一大口袋,总共五大块白馓,进门请大家分食。
一问,前几天去玉林,人家送了他两大纸箱。
顺带说一下,过去玉林人做白馓时,往往还同时做一种炒米糖。
很有特色也以糯米为材料,口味甜得腻人,和有些地方的米花糖差不多。
炒米糖做法其实和做白馓类似,选用颗粒大、粘性大、无杂质的糯米,清水浸泡一夜,拌糖笼蒸,取出沥干,置于竹箕上,倒进适量糖拌匀,再入蒸笼,以文火蒸熟透,取出晾干,拌上花生油,堆放一通宵,用碓臼碓扁。
取先备好的匀砂倒进铁锅,猛火炒红,放入适量扁熟米混炒,爆成米花。
将糖加水加姜,慢火熬制,成为浓缩的糖油。
竹箕、竹匾上堆放好米花,快手把煮好的糖油浇进堆中,并迅速把米花与糖油拌匀压平,冷却凝固后,用刀切块,密封保藏。
吃起来,白馓是酥脆耐嚼的,香甜而又甜得不过分,让人一吃便不可罢手。
炒米糖则甜得腻人,咬起来还粘牙齿,吃几块便再无胃口。
所以,我从来未曾思念过炒米糖。
玉林的炒米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