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除了志愿者力量外,社区配送“最后一百米”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无人机车队。
既减轻志愿者负担,又减少疫情传播风险,无人车“无接触式配送”受到不少社区的追捧。
但是,原本主打商业场景的无人车,转换至社区环境出现了“不适症”,社区又想出了哪些“土办法”来解决?20辆“小蛮驴”配送物资超60万件今年3月底,临港新片区宜浩欧景人才公寓开始实行封闭管理,住户焦敏居家办公之余也投身社区,配合居委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志愿者的工种有几类,其中就有门岗志愿者,负责外部物资送到小区后的消杀工作,不管是居民个人采购的还是集体团购的,都要先消杀再配送。
”可是,消杀之后的“最后一百米”该如何解决?如果让居民直接到门口取,一来增加集聚风险,二来有些物资分量大,居民抬回去非常累。
如果全部让志愿者来承担配送工作,又让原本紧张的运力雪上加霜。
这一难题在4月迎来了转机,临港新片区引进了几辆阿里无人机“小蛮驴”,人才公寓申请了一辆试跑。
“刚开始,很多居民对无人车感到很新奇,车子在小区跑起来以后,经常有小孩子和大人跑过来看,问这个东西怎么操作,怎么自己认路,还在猜测价格。
”焦敏说,最开始使用无人机也犹豫过:志愿者要花时间学习操作,还要做好装卸货工作,送错了又该怎么办?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小蛮驴”不仅能为居民减负,还能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居民都愿意去尝试,用着也就习惯了。
记者从阿里巴巴了解到,“小蛮驴”是阿里达摩院自研的L4级自动驾驶产品,主要用于最后三公里的快递、外卖、生鲜配送。
因为上海一些社区希望用自动驾驶物流车帮忙分发物资,阿里达摩院随即组建应急团队,集结技术、开发、产品、安全等各线路人员,研究支援方案。
目前,20多辆“小蛮驴”无人车入沪支援抗疫近两月,无偿为社区配送物资超过60万件。
社区“头脑风暴”自创单号编码不过无人车进入社区,还是遭遇了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
无人车的常规配送链路,主要是和快递驿站合作送包裹,驿站扫二维码装车,用户输验证码取货,一个单号就能连起整条链路。
但是,社区里没有上下游的数字链路,没有物资单号,无人车也就无法判断“哪单快递属于哪一户人家”。
经过一番功课,焦敏等社区志愿者自定义了一套单号编码方法,用楼栋号+房门号+包裹件数的组合,给每件物资一个单号,比如,一号楼101栋的居民买了一件物资,他的单号就是01+101+101=01101101。
因此,单号打通了门岗志愿者、楼栋志愿者和居民:门岗志愿者输入单号,楼栋志愿者看到这串数字,马上就能“解码”订单信息,把快递从无人车上送到相应的居民家中。
当然,“小蛮驴”在使用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比如无人车的柜门有故障,有时不能正常开启,可是由于运营人员住在别的区域,一时没有申请到通行证,无法跨区来维修,只能多开几次门将就用起来。
“小区里光我一个人会用无人车显然不够,不能只有我自己懂,要教更多人会用它才行。
”焦敏在阿里达摩院工作人员现场教授下,很快掌握了无人车的使用方法。
随后还根据不同应用场景,拟定了配送方案和使用教程,这一份“小蛮驴使用教程”图文并茂地描述如何开关机、装卸货、充电等环节。
他还组织了一个“小蛮驴先锋队”,专门负责无人车的运营和维护。
此后,不管门岗当班的志愿者是谁,根据教程和互相交流,都能现学现用。
“现在,门岗志愿者在无人车发车后,就在社区群里发个消息,说一句‘驴哥出发了’,好让居民们做好卸货准备。
”焦敏表示,临港新片区正在推广无人驾驶的创新应用,疫情封控期间,无人车发挥了一定作用,以后进社区也有可能是一种趋势。
无接触配送从“应急态”变“常态”疫情防控初期,上海各大社区需求零散而纷杂,阿里达摩院协同街镇社区、菜鸟、盒马等力量,快速落地“防疫保供”模式,完成黄浦区、杨浦区、临港新片区等地的社区部署,运送米面粮油、防疫物品等。
为了更精准高效地给陌生社区定制服务,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的运营人员王红武从杭州进入上海,教志愿者使用无人车,快速将20多台“小蛮驴”交付给社区自行使用,“虽然很多志愿者是第一次使用物流车,但他们上手很快,几分钟就能掌握操作方法。
”近年来,“无接触配送”逐渐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自从2020年开始,“小蛮驴”先后在上海、杭州、西安、泉州等地开展支援服务。
阿里巴巴集团最新财报首次披露了无人车的配送单量:自2020年9月推出至2022年3月31日,“小蛮驴”累计配送物流订单超过1000万,刷新国内末端无人配送纪录。
此前,达摩院已联合菜鸟启动自动驾驶卡车的研发,阿里巴巴表示,未来将持续坚定投入自动驾驶技术,推动物流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
栏目主编:李晔 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