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预制菜进校园”的话题引发舆论关注。
因多地中小学、幼儿园采用中央厨房配餐模式,不少家长担心学校的统一配餐中含有预制菜,长期食用会对孩子的健康不利。
2021年上市的半成品菜上市公司味知香被市场冠以“预制菜第一股”的称号,此前该公司曾透露今年批发渠道会新增学校食堂业务。
如今进展几何?“预制菜第一股”也想进校园早在2022年11月,在被投资者问及批发渠道的发展情况时,味知香就曾表示,公司批发渠道对应的酒店、餐饮等客户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疫情的影响,故公司目前在原有客户的基础上,加大对学校、单位食堂客户的开发。
“该类客户通过前期投入开发后,后续客户粘性较高,有助于进一步实现批发渠道的稳健发展,长期来看,批发渠道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味知香称。
今年3月,提及批发渠道的发展计划,味知香再次强调,此前公司批发渠道主要是酒店、乡厨以及少量的食堂业务。
今年批发渠道会新增社会小餐饮以及学校、单位食堂的业务开发。
“学校、单位食堂通过招标进行供应,目前也在准备的过程中。
”随后4月,味知香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学校、单位食堂目前加大了开发力度,通过与新客户的磨合,后期销量会逐步增加,加之社会小餐饮的开发,预计在下半年均会对整体销量产生一定的助力作用。
味知香主要从事半成品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味知香”“馔玉”两大品牌,2023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7亿元,同比增长10.30%,实现归母净利润0.75亿元,同比增长6.12%。
2021年4月,味知香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成为A股“预制菜第一股”。
在9月12日的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问及“预制菜进校园”相关问题,味知香董事长、总经理夏靖表示,“预制菜概念太大太广,很多人认为预制菜是料理包,(料理包)不是本公司生产的范围,公司主要生产半成品菜,基本都是生食。
”至于学校和单位食堂的开发进度,以及该部分业务能给公司带来多少业绩增量,夏靖并未直接回答,只是称“在馔玉B端渠道上,经过上半年的摸索,不同于过去较为分散的客户开发方式,下半年公司将实行‘1+N’的模式,在不同的区域或城市寻找大经销商,做大爆品的思维做产品,与之建立合作,通过以点带面实现客户开发,更有利于客户服务,同时更加巩固和经销商的关系,提升合作的认可度和安全感。
”据天眼查App,目前,味知香及其关联企业参与的招投标项目中,尚未有学校食堂相关项目。
20日,针对学校食堂业务开发进展、如何回应“预制菜进校园”争议,中新经纬向味知香发去采访函,在回复中,味知香未提及学校食堂业务的开发情况,仅表示味知香专注于半成品菜的研发、生产、销售,产品属于即烹类预制菜。
公司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对产品品质进行严格把控,从供应商原料进场、生产、直到产品最终入库,中间经过多道产品检测程序,确保生产的安全合规和产品品质。
“在生产环节中,通常采用专业设备将预处理的产品在低于-30℃的环境下,迅速通过最大冰晶区域,使被冻产品的热中心温度达到-18℃及以下,减少营养成分流失,保证速冻食品解冻后,仍可以保持起初的新鲜,在生产过程中公司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色素、香精等。
”味知香回复中新经纬称。
家长们为何谈预制菜色变?近两年,在疫情等因素催化下,国内预制菜产业发展迅速。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5100亿元,2026年将升至万亿元级别。
预制菜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质疑声,比如预制菜安全吗?预制菜健康吗?而这也是家长们抵制预制菜进校园的主要考虑因素。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提到,很多家长认为预制菜都是“料理包”,都是添加剂,担心不安全不健康。
事实上,即配型(净菜)和即烹型预制菜(按份分装冷藏或常温保存的半成品食材,如冷藏牛排、冷藏馒头等)才是预制菜中的主流产品。
阮光锋认为,即配、即烹类预制菜,在某些方面,或许更能保障食品安全。
“这是因为,食堂是食源性疾病容易暴发的地方,而集中加工预制半成品的中央厨房,因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且配备专业人员,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每个环节的配料、温度和时间,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不过,预制菜的风险主要在冷链运输和储存上。
对于需要冷链的食物,如果脱冷,安全风险会更大。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预制菜行业门槛较低,再加上中国尚未出台统一的国家标准,整个行业尚处于鱼龙混杂的状态,部分个体工商户和作坊式的加工生产模式,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商业经营模式,产品单一,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
“当前,中国预制菜产业还不太成熟,相关的标准也不是特别完善,消费者会担心预制菜存在食品安全、营养流失等问题。
”连锁经营产业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向中新经纬表示。
江苏省消保委去年2月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于预制菜最关心的还是食品安全问题,占比接近三成,包括食材新鲜程度、制作流程是否干净卫生等。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部分消费者反映自己购买的预制菜出现菜品变质腐败、食材不新鲜、菜内含有异物以及存在过期等现象。
“预制菜行业规范的发展,需要国家出台更具体、更具针对性的标准和规范,包括预制菜的应用场景和范围等,都有必要作出相应的规定。
有些预制菜能够在大众餐厅销售,但是不一定适合进入中小学或者幼儿园。
相关标准最好是能够具体到不同的菜品、原材料等,这样才可以既能提升餐厅和团餐的运营效率,又能有效保证食品安全。
”文志宏表示。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提到,国家应当加快制定预制菜行业统一国家标准规范,解决预制菜行业小、散、乱的现状以及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除食品安全问题外,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争议还在于餐厅未能尽到告知义务。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热点分析》中,预制菜就曾被点名,称“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向中新经纬表示,餐厅使用预制菜时,应当提前告知消费者,有助于消费者做出知情决策。
“消费者有权知道所食用食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