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冰棚冰棚为每年冬季为滑冰场支搭的棚。
它是北京棚行的一项特技。
这种冰棚,早年没有,是1932年北平有了第一个人造溜冰场时出现的。
1932年,北平东城米市大街的青年会,拟在它的大楼对面的梅竹胡同内一个室外篮球场,修建一处冬季溜冰场。
最初找棚铺支搭,无人敢应。
后来找到青年会北面的元顺棚铺,铺掌张福元找来工人一块商量。
考虑到冰棚要使用一个冬季,而且出入场地的人很多,安全最为重要。
北京冬天刮西北风,有时风力很大,偌大的棚顶结构,能否吃得住?特别是溜冰场上不能要柱子,否则人在冰面上驰骋会出危险。
不要柱子,顶上的结构用什么来支撑?凭着多年来搭棚的经验,大伙儿想到用“摽绳”摽住每一小的木架,再在棚顶上搭起一个大木架,将整个棚顶重量,完全仗此木架拉起。
这样用小木架和大木架摽住的方法,可以将棚托起,而不用立柱。
但是这十分费工费料。
当时北京棚行的工人,大都是文盲,谁也不懂得力学原理,更不知道拉力与撑力的关系,仅能凭多年的经验来大胆设想。
要在一个比篮球场大一倍的场地(因棚内要有更衣室、观众席、管理人员办公室等),搭起一座高大的席棚,中间不得有柱子,这真是一个创举。
这个方案,得到青年会体育部的支持,许多体育界的前辈,也热心找资料,提建议,帮助建好这座冰场。
动工之后,四面八方都来工地参观。
凭着棚行工人的丰富经验和熟练的技艺,果然搭起了这座冰棚。
开幕之日,轰动了整个体育界。
驻华各国使领馆人员,也来参观。
外报记者纷纷拍照,寄回本国,报道北京支搭冰棚建起人造冰场的盛况。
自此,北大、清华、中法、师大等校,相继建立起冰场。
棚行在冬天本来是淡季,有些工人,这时常做小买卖谋生,冰场的出现,打开了淡季的活路,使棚行工人冬季也有用武之地。
1946年,国民党的励志社,在北平东单操场经营了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大溜冰场。
它是解放前北京冰棚中最大的一个。
北京解放后,1950年冬,团中央在王府井大街南口外(今街头花园的地方)搭了一个大冰棚,是北京历史上最大的人造溜冰场。
以上两项工程,都是由灯市口振兴棚铺设计和搭成的。
随着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搭一个冰棚,即使一次能容纳几百个人溜冰,一天开放五个场次,也毕竟人数有限。
而且冰棚成本很高,无法自给。
所以六十年代起,北京的溜冰运动,多在天然冰场开展。
冰棚也随之而结束。
附属营业除去上述的喜棚、丧棚、凉棚、冰棚为一年到头经常性的营业以外,还有特殊临时性的各种席棚。
如三十年代,在北平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全国“铁展”(展销全国铁路沿线地方所产的土特产品)上,用席棚搭成数百间售货棚,规模之大,在北京尚属史无前例。
1937年,国民党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当时“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在西城武衣库本宅为其母祝寿,在西花园搭起一座能容一千五六百人的大戏楼。
在寿日的前一天,戏楼搭好后已经验收了,不想那天晚上起了六七级的大风,一夜狂风,把偌大一座戏楼给吹坏了许多地方,绳子挣断,摽棍脱扣,棚顶倾斜。
结果只好连夜赶工,仍如期完成,使堂会戏准时开锣。
这些都是棚行工人的杰作。
北京棚行,每于清淡季节,也兼作附属营业,以补收入之不足。
这些附属营业有:(一)搭彩牌楼架:解放前,北京每有盛大典礼或节日,以及大商店新张开幕之期,常在街市中心或商店门前支搭彩牌楼。
彩活由彩行承做,但牌楼架则非棚行巧匠莫办。
彩行承应下彩牌楼之后,即找棚铺支搭牌楼木架。
民国元年(1912年),为庆祝民国成立,北京的后门(地安门)曾搭起用鲜菊花扎成的彩牌楼一座,朱红耀紫、光彩夺目,谓之鲜花牌楼。
后来也有松枝扦插搭成牌楼的,叫做松塔牌楼。
一般的用各色纸花,扎在彩布上,颇为鲜艳。
(二)高大建筑物修理时的脚手架:高层建筑需修理时,瓦工不能搭如许高大的脚手架,必须由棚行工人为之。
如三十年代初,重修白塔寺,要搭一个比塔还高的脚手架,搭到塔顶时,有成千上万的人围观。
又如那时北平电灯公司的烟囱,高十七丈,1943年修理时,即由棚行搭架子。
此外,建筑水塔,修理高层楼房,亦皆须棚行支搭杉篙木架,所以棚行并入建筑部门后,人称“架子工”。
(三)运动会棚、看台及其他:当时的大专院校,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运动会。
运动会所有的司令台、选手休息棚、办公处……都要由棚铺承搭,并在运动场的四周,用杉篙搭成看台,坐上成千上万的观众。
此外,每年旧历三月三,崇外蟠桃宫开庙之期,沿途遍设喝茶、歇脚的茶棚,亦多为棚业中人所经营,或与人合作。
盛夏之际,荷花市场什刹海南岸沿河的纳凉茶座,也均有棚行参与经营。
至于庙宇的大旗杆、古建筑牌楼等的油饰……,都属棚行的附属营业。
妙峰山每年开庙进香,沿途的粥棚,也多由棚铺承搭。
(四)出赁地毯:喜棚中或丧棚月台上铺的地毯,皆系自棚铺租来。
凡较大棚铺,都备有大小地毯二三十块,各种颜色俱全。
饭庄礼堂,遇有喜寿之事,也向棚铺租赁地毯,每次管送到铺好,事后卷起取回。
用一次收十元八元或一二十元不等,这也是棚铺常年的一笔可观的收入。
(五)兼营棺材铺、杠房:北京流行杉木寿材,谓之“杉木十三圆”(即以十三根杉木,做成一口棺材,材头有十三个杉木枕花),有的棚铺兼营棺材铺,找来棺材匠,用自己所存杉篙,打制棺材出售。
也有的预备全份抬杠工具,兼营杠房。
北京棚铺的组织北京的棚铺,是一种特殊的行业。
说它是商业吧,既无柜台,也无店员。
说它是手工业吧,只有一个铺掌是本行技工出身,没有一个正式工人。
而给外边搭的棚,用完之后,还要拆回来,不是买卖关系,而是租赁的性质,所以这种经营方式,被人称之为赁货铺。
又因棚铺没有栏柜,所以是一行不甚讲营业规矩的铺子。
它的组织,不同于其他行业。
铺掌之下,仅有一工头,甚至连工头也没有,由铺掌自己承当。
在有活时,临时找工人。
工人以日工计算。
有的棚铺有学徒一、二人,干些零杂活,慢慢再上架子。
但因待遇菲薄,工作艰苦,且上高稍一不慎,容易“飘高”(自架子高处摔下来),很少有人愿学这一行,所以学徒不多。
棚铺这种营业,连司帐也很少有。
一般由铺掌于晚上完工后,自己记账。
因为他的买卖不是每天都有,而且每笔收入,统为租赁所得,不似零售商店记“流水”那样琐碎。
也有的雇一粗通文字的司帐,也只是为了能常在铺中支应营业,所以组织比其他商业简单的多。
棚铺除有一方字号匾以外,没有什么招牌、幌子,也不作任何宣传,仅将搭棚所用的木料(主要是杉篙)摆列门前。
远远望去,目标十分明显。
棚铺的铺掌,也不称什么经理,就叫掌柜的。
因为他们多半是本行学徒出身,所以不用工头自己也可带着工人做活。
做活的时候,铺掌也是工人之一,也同样扛杆子,上高架。
同其他行业掌柜的不一样。
棚铺铺掌带家眷的,同其他行业的连家铺一样,混在一起。
有学徒的,由学徒做饭。
司账的待遇,除供膳宿之外,每月有若干元工资;年终铺掌再送红利若干。
学徒在学手艺期间(三年零一节),食宿之外,仅给点零钱;每笔买卖,看棚的大小,干活时给点补贴,为数很少。
北京无家的工人,若系本号学徒出师的,或常在本号干活的,多寄宿于干活的棚铺内,但伙食自理。
棚铺都得有堆房。
因它所用的杉篙、竹竿、木板、席片、棚布以及搭棚用的玻璃、门窗、挂檐、栏杆、粗细绳子等,要占很大的面积。
所以大多在附近庙宇寺院,租用个院落,堆存材料,只留少部分木料放在门前以作标记。
解放后,棚行工人被列入手工业工人。
铺掌自东自伙,资本在两千元以下的(领营业照时的资本额),为小业主。
棚铺的经营方式棚铺的营业,解放前以用电话联系的居多,也有来人联系的。
都必须看活估价,根据搭棚的场所条件,交通运输是否方便,说定棚价。
应妥买卖后,写一黄纸签,贴于“水牌”(系一白漆木牌,用墨笔临时记事,用毕擦去,为商家习用的记事牌)上,签上写明“某月某日,某处某宅定喜棚或白棚一座,某月某日正(即办事的正日子),某月某日拆”。
本家须先付几成款,即发料开工。
平日一切零碎开销皆浮记于“水牌”上。
俟棚拆之后,棚价收清,写进收入帐内。
每年夏季,凉棚单有一本定棚帐。
上写某处某宅定凉棚一座,东西南北各长若干,怎样做法,几块活席及本家有何要求。
收款后在后面注明“某月某日,收若干元清完”字样。
工人做工的帐,叫“花名帐”。
上写:“某月某日某人做工”,并注明做活的地点。
凭此帐结算工资,并计算出用工多少。
其他席、布、杉篙、竹竿、木板、绳子、玻璃、门窗各种材料,都没有材料帐,只记在铺掌的肚子里。
与席店、绳子店的往来,也不登账,仅在付款时写上一笔。
日常支用钱时,仅在支使帐上注明,年终再结算。
搭完一座棚后,除去搭、拆时的工人工资,即为纯收入。
一座棚的成本,因无折旧,无法计算。
原材料从无精确统计。
因系租赁性质,故从不计算净利。
经营方式,是小手工业式的,即使是最大的棚铺,也率都如此。
因此这一行业,常呈现冷热不均,饥饱无度的局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