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石倚风前树,莲栽月下池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
奇石,不仅给了庭院寄以风月的无边想象,也给了诗人增添了无限传颂的素材。
太行奇石种类一、山石类(千层石、类太湖石、纹石、泥裂石、钟乳石、上水石、松林石、林滤石、砚石、姜石)太行千层石以石家庄地区行唐县团山村所产为代表。
位于行唐县西北部丘陵山区。
区域地层经历亿万年多次强烈的褶曲、断裂,石块剥离母体,大者数吨,小者如拳,以独立块状埋藏在粘性红土层中,为燧石和和燧石结核、硅质岩和灰岩。
由于硅质岩、燧石耐风化,而灰岩较松软,经长期的含酸土侵水蚀,风雕雨琢,去软存坚,再加上燧石的不规则赋存,使石体形成凹凸、沟壑、层理、开裂、孔洞等,成为千奇百怪、仪态万千的象形石。
太行山类太湖石存在多个产地。
不同的成岩环境及质地,造就了不同种类、不同品貌。
这其中尤以安阳所产类太湖石开采历史悠久、石形石质优良而为人称道。
在安阳一带至今仍流传着袁世凯和类太湖石的故事。
说袁世凯在安阳“隐居”期间,了解到安阳西南马投涧乡一带所产太湖石形质俱佳,就在这里买了80亩的地段(后当地人称之为袁家岗),组织当地农民开挖太湖石,用人力车运往北京。
京汉铁路修通后,又用火车运送太湖石。
后来袁世凯重新进京并得到重用,这不能说与其费尽心机、挖石上贡、讨好朝廷没有关系。
袁世凯死后,其家人仍未间断挖太湖石,并且以皇家遗物名义向欧美出口,直到战乱蔓延,袁家人纷纷出国才停止开采。
安阳太湖石的特色非常鲜明,其色彩浅黄透白,质地细腻坚硬,手感温润,扣之声音清脆,造型千姿百态,大小圆孔剔透。
大的几十吨,小的可置案头。
如果说无锡太湖石带给人们的是雅致,那么安阳太湖石感觉的是亲和。
安阳太湖石产在安阳龙安区马投涧乡辖内牛家窑、坟凹、高白塔、土洞、冯家桥等村落间一个宽约2.5公里、长约10公里的地带。
其中尤以袁家岗挖出的太湖石质地最好,自袁家岗往南延伸,石质依次下降。
从袁家岗出产太湖石被红粘土包裹的情况分析推断,这一带在很早以前应比较低凹,红粘土壤富含酸性水溶液,对石体经年累月地腐蚀,使石头逐步变得孔洞交错,玲珑剔透。
太行山类太湖石除安阳之外,在太行山的西麓、东麓丘陵地带有多处产地,如保定唐县、邢台县、邯郸武安、磁县、山西长治潞城、昔阳等地也有不同类型的类太湖石产出。
太行纹石的石质为石灰石,是太行山上出露地表面积较大的岩类。
石灰岩由于地壳的隆起而露出地面,受到经年累月风霜雨雪的剥蚀,一块块被山体解离下来,又经漫长岁月的风化、雨水冲刷,地下地表酸性水溶腐蚀,也由于岩石纯度不均匀,造成差异溶蚀,去软存坚,便形成了立体纹理,这些纹理具有蚀线交错、平行、弯曲、延伸等变化,构成了沟壑纵横、脉络多向、千变万化的皱法,赋予每块奇石于不同意境。
有的如巍巍太行,有的象挺立的悬崖,状物像形,情趣盎然。
泥裂石,滨海或滨湖环境沉积岩,系未凝固的沉积物脱水露出水面,经暴晒、蒸发干涸时因收缩而形成与层面垂直的裂隙,随后的沉积物将层面覆盖,将裂隙充填。
由于形成石质的成分软硬不同,在这个地质层露出地表后,就形成了纹样多变的层状泥裂石。
如果沉积物单调,那么形成的泥裂石就缺乏色彩变化,意义不大。
只有色彩丰富、纹路多变者才具审美价值。
邯郸武安京娘湖附近所产泥裂石为凸纹图案,不仅色彩多种多样,且纹路生动多变,有水波纹状、电波状、蛛网状、八卦状等等。
其纹路有粗有细,围成的栅格有大有小。
远远审视这些纹路图案,顿觉一幅律动的立体画面映入眼帘,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之神奇。
钟乳石,太行山脉分布着广泛的碳酸盐岩。
岩溶洞穴有较好的发育。
洞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观赏石资源,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钟乳石。
由富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沿岩石缝隙从洞顶滴下,碳酸钙析出沉淀,日积月累,逐步形成钟乳石。
钟乳石造型千姿百态,颜色有白、浅黄、柠黄、琥珀色等,以雪白色最佳,但太行钟乳以浅黄色居多,纯白者甚少。
钟乳石的横断面大都具有同心圆结构。
有代表性的岩溶洞穴有邢台临城的崆山白云洞、邯郸武安的莲花洞等。
这些地方洞灵石奇广泛分布着石笋、石蔓、石花等类钟乳石,能发育长至可供观赏的程度,要经过亿万年的漫长岁月,所以钟乳石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地质自然资源,多年前明令严禁开采。
但在太行地区分布有不少的石灰石采石场,山体的裂缝空洞不断有成形的钟乳石被挖出,如留意会有好的发现。
上水石,又名水松石,吸水石,是由碳酸钙组成的一种生物礁。
因造礁生物是“水松”水草,因而叫水松石。
主要用于制造山石盆景。
邯郸出产的上水石,因质地优良而蜚声中外。
1992年在广交会上,曾得到外商的一致好评。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上水石的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间。
其石质骨架状,孔隙度高达30%,孔隙细如麦管,生的管形交错,形状奇特。
放置水中,顷刻便水湿石顶。
该石主要产于邯郸磁县东武仕水库一带。
沿古河床呈带状分布,层状产出,埋深1—5米,厚0.5—1.5米。
形成于第四纪更新世时期,距今约300万年时间。
模树石,又可以称松林石,是太行山上分布广泛的一个观赏石种。
在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中均有发现,但以灰岩、砂岩、大理岩中居多,也就是说模树石主要形成于沉积岩。
硬度较大岩石中的模树石更具收藏价值。
模树石的图案常出现于岩石层理面或节理裂隙面上。
由于含有氧化锰、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的地下水溶液或含有其它矿物元素的地表水溶液,沿着岩层裂隙渗透,并沉淀固结于岩石面,就呈现出树林状、松树枝状、小草状的图形。
这些图形非常优美可爱,造型奇特生动,往往在白色的岩面上,映着丛丛灰黑色的层层松林,摇曳生姿的小草,婀娜多姿的沙地柏,枝影婆娑的小树枝,景象忽远忽近,忽虚忽实,透视合理,气韵生动,有如神笔描绘的一幅幅令人惊叹叫绝的风景画。
由于模树石的图案生动自然,栩栩如生,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树枝或小草的化石,其实这与化石是不沾边的。
模树石主要从山上岩石表面出露处采集,河流中也有发现,如邢台沙河中下游就有卵石状模树石。
太行模树石主要产地有晋城阳城县、邯郸武安、邢台县、保定易县、焦作沁阳、济源、新乡辉县山区等地。
林滤石为历史名石。
在宋朝杜綰著述的《云林石谱》中,把林滤石列为中国十大名石之一,其位紧排灵壁石之后。
书中对该石种作了形象的概述。
但由于历史变迁,加上林州地域早先的闭塞、贫穷原因,具体产地不详,使这个石种已失传百年以上。
我们从石种名称角度追溯、求索,认为其产地应在林州市的林滤山方圆之内。
林滤山海拔1600米,山势陡峭,巍峨挺拔,雄奇壮观,林深洞幽,自古就有“北雄风光最胜处”的美誉。
山中蕴藏着极丰富的奇石资源,经过近几年众多爱好者不懈的寻找调研,可以判定,林滤石就出产在林滤山上。
在挺拔陡峭的大山顶部,有片片被红土壤覆盖的平缓坡地,林滤石就赋存于红土之中。
该石种独立成块,造型千奇百怪,或苍虬洞天,或状物象形,或如峦似峰。
青黑色彩,质地坚韧,扣之有声。
这些显著的特点是符合杜綰在《云林石谱》中对林滤石描绘的。
林滤山为典型的台阶红色砂岩地貌,经过亿万年风霜雨雪的摧残、腐蚀,山顶的部分岩石逐步被风化成红土。
经过红土壤中酸性溶液的溶蚀,对碳酸盐岩去软存坚,于是造就了林滤石这个石种。
易水砚石,因产于太行山易水河畔而得名,自春秋时代就开始开采,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为名扬中外的传统名砚。
易水砚石取材于太行山区的西峪山上,为泥质沉积岩。
色彩天蓝色或紫灰色,点缀有碧绿色或淡黄色的天然斑纹。
石质柔和细腻,坚硬适中,色泽鲜艳明快,是一种非常耐看且品位悠长的砚石。
易水石不仅石质优良,其优秀的传统雕刻技术代代相传,十分高超。
1978年被评为全国三大高档名砚之一,与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齐名。
太行山另一古老的砚石叫邢石,出产在邢台市以西,太行山东麓。
宋朝杜綰在《云林石谱》中是这样记载的:“邢洲西山,接太行山,山中出石,石色黑,亦有峰峦。
奇巧,可置几案,土人往往采石为砚,名曰乌石。
颇发墨,稍燥。
苏仲恭有三砚样,制殊不俗”。
由于历史更迭及不知的原因,这种砚石现失传已久。
姜石是一种钙质结核,成层状赋存在第四纪黄土中,因外形酷似生姜而得名。
形成机制是在气候相对干燥寒冷时,经风力搬运沉积了一厚层的“土状”物质,但到气候进入相对潮湿温暖时,原“土状”堆积的钙质被雨淋溶,向下沉积而形成钙质结核层。
气候多次反复改变,则形成多层结核。
姜石造型生动,千姿百态,以形取胜。
在太行山麓黄土地层中有广泛的存在,找寻容易。
但确实形神具备者,也十分难得。
二、河卵石(太阳石、柳叶石、涡纹石、雪浪石、牡丹石、砂积石、空青石、核心石、古陶石、彩石、砾石、浪纹石、梅花石)漳河太阳石,又称日月石,是漳河奇石的主要石种。
基岩为震旦纪灰紫或紫红色细粒砂岩,太阳或月亮由细腻的石英质类岩生成。
太阳石母岩形成于距今约8亿年前后,属上元古界地层,湖相或滨海相沉积成因。
在灰紫、紫红色细粒砂岩、粉砂岩岩层中除交错层理发育外,普遍含有一种奇特的“砂岩包裹体”。
漳河石里的太阳月亮等图案的形成应该与此砂岩包裹体成分差异或压力变质有关。
在大小不等的卵石石体上,有一个或多个圆形的图案出现,大如杯口,小如纽扣,色彩以黄、白居多,也有个别红色者。
该类卵石本身色彩就非常老道,耐人观赏,浅紫色的石体与黄白色太阳、月亮图案相映成辉,色彩非常清晰,对比度极强。
更为丰富的是,有的日晕环照,有的日中呈现日核,月中有朦胧的月宫。
更为神奇的是在日月的周围,合理的配置有相应的衬陪物象,有山川、河流、大海、浪花、人物、花草、地平线和云霞,涵盖了天体星云的万象变幻,形成了一幅幅自然壮美、色彩艳丽、令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幽思遐想的美妙景象。
漳河石因为有了日月图案而使朴石平添无穷的奥妙,触景生情,使人们的审美升华,从而获得无限美妙愉悦。
太行紫金石产于邯郸西北部的紫金山地区,这里距邯郸15公里,是太行山余脉向东部平原延伸带的一座山峰。
其海拔498米,山势雄伟,景色壮观,尤其是众多的人文遗迹和传说,更增加了其文化内涵而令人神往。
曾香火盛极的竹林古寺是郭守敬讲学授业的地方。
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墓地也是华夏马姓人氏寻根祭祖之圣地。
紫金山不仅人文荟萃,且山美石奇。
“紫气东来”是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而在古城邯郸却恰好相反。
凡游过邯郸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古丛台的人都会发现,古丛台的南门有一镶墙石刻上书“紫气西来,滏水东渐”。
相传过去在丛台上,每到雨天天晴的傍晚,便能看到西山上散射出的紫金光芒,与晚霞相应成辉,祥瑞漫天,是登临丛台的一大奇景。
紫金山之名也由此而来。
经过邯郸市奇石艺术协会近几年的寻找考察,惊喜地在这里发现了五彩山石。
同时,也揭开了紫气出现之谜。
紫金山岩石形成于中生代,距今有2.3亿年的历史。
在中生代之前,这里原为碳酸盐岩地层,经燕山旋回岩浆岩侵入接触蚀变,形成变质岩。
在火成岩侵入过程中,岩浆冷凝及围岩蚀变,因伴有大量气体逸出,形成大小不等的气孔,随即被其它矿物充填。
在以后的地壳运动中,这些岩石又产生裂隙,在黄铁矿液穿越时,产生脉状交代,因黄铁矿呈金黄色,致使一些图案纹线镶上了金边,从而使紫金石的图案更加奇异、独特、华丽,充满了神秘。
而地表含铁的岩石经氧化后成为紫色,雨过天晴时空气湿度很大,在夕阳的映射下山体便会产生紫金色的祥光。
在其下游的河流中发现了五彩卵石。
这些产生于紫金山的奇石,有白底红花,黄底黑花,黑底金黄云纹,有黑底红筋脉,也有呈红、绿、黄、灰、黑的五彩图案,风格多种多样,色彩十分丰富。
并且石质致密,细腻润泽。
按照奇石鉴评标准形、质、纹、韵来审视,不失为一个难得的好石种。
太行柳叶石,又叫竹叶石,属沉积岩。
在石灰质沉积物未固结之前,经过大海汹涌波涛来回拍击、侵蚀,成为大小不等的长条状砾石,这些竹叶状砾石被钙质胶结物胶结,形成岩石。
在海相沉积环境中,形成竹叶状灰岩夹黄灰色灰岩,又经海水长期冲击、侵蚀,磨圆氧化形成带紫色氧化圈的柳叶状灰岩。
海相沉积环境结束后,这些沉积岩随地壳变化露出地面,成为山体。
靠河岸边的少部分经长期雨淋、风化,被剥蚀成块,滚入河中,又经与其他卵石碰撞,泥沙磨砺,成为大小不等的观赏石。
漳河、洺河、沙河都可以捡到被大自然磨砺很好的柳叶石,以洺河为多,且图案色彩对比度好。
柳叶石石面图案粗看好似雷同,其实每块石头画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情趣。
太行涡纹石,也叫线条石,以邢台的沙河卵石为代表,其沉积岩的纹理,更是与生俱来。
受后期影响,被侵染变化,也会在原岩纹理基础上改造形成新的浸染、揉皱网脉状纹理。
一般基岩为细砂岩,在乳白色岩面上,一条条紫色、浅紫色、单色、间色、套色的纹线,蜿蜒流畅,明快洒脱,穿播环绕,交相律动,像大海波涛,如彩锦祥云,似垂条发丝,美在有韵,奇在多变。
粗看好似纵横交错,变化无常,但其神韵效果又显得疏密有致,井然不乱,富有强烈鲜明的表现力和感召力。
优美的线条,明快的色彩一方面表现了优美的内涵效应,同时也揭示着物质运动循序渐进的哲理性,给人于思维的启发。
沙河涡纹石以沙河朱庄水库下游卵石最好,个体适中,磨砺适度,色彩艳丽,反差明亮。
一般捡来冲洗干净就可以收藏了。
雪浪石,九百年前为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命名的一个太行石种。
该石为富含暗色矿物的岩浆岩或碎屑岩,经区域变质成为片麻状构造,故称片麻岩。
在太行山地区广有分布,但符合奇石视觉要素的,当属产于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地区主要河流中的卵石。
其图案丰富,变化奇幻,黑白分明,对比强烈,且具有北方地域粗犷豪放的显著特征。
往往外观雄浑,气势磅礴。
该岩类距今已有24亿年以上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岩石之一。
其化学物理性质稳定,不惧酸碱,抗风化能力特强。
雪浪石,象形石有山川走兽,世间物象及抽象禅石。
但其文化内涵更丰富、更宽广的还要当数雪浪石中的图案画面石。
雪浪石顾名思义,如雪似浪,如云似水。
如雪者,雪飞浪涌,飞涛走雪;似浪者,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如云者,云卷云舒,缥缈奇幻;似水者,飞瀑流泻,水声滔滔。
雪浪石,确实是个好石种,难怪苏东坡先生那么赏识,并为之挥笔命名。
该类奇石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