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杨妃扑蝶和晴雯撕扇都是非常经典的情节。
看似一把小小的扇子,里面却藏着极深的文化内涵。
宝钗和黛玉分别为红楼梦两个女主角。
杨妃是喻指宝钗,晴为黛影,是喻指黛玉。
红楼梦在第二十七回和第三十一回里分别设置了,扑蝶和撕扇两个经典情节。
两个经典情节设置得非常近,乍一看都是天真少女的烂漫之举。
但是实际上这后面藏着的却是宝钗和黛玉之间:一个挥舞封建礼教和权势的大棒的逼迫,以及另一个不惜粉身碎骨的反抗。
而宝钗和黛玉之间,这种深度的冲突,就都隐藏在这一把小小的扇子里面。
看原文;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
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 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 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这里是文本内描写宝钗追扑一对玉蝴蝶。
之前的问答中我曾经提到过。
玉是指宝玉和黛玉名字里的玉字。
而这一对玉蝴蝶就是贾母口里的“两个玉儿”。
宝钗扑蝶寓意很明显,她要制服这一对蝴蝶。
而她所采用的工具是什么呢?就是扇子。
扇子代表什么呢?古扇源流;扇子最早的用途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特权而使用的。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据传是虞舜所制。
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记:"五明扇,舜所作也。
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
魏,晋非乘舆(皇帝)不得用。
"也就是说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
从秦至汉都在沿用,张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纳贤才的主张,但到了魏晋之时竟成为皇帝的专用。
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
《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
"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
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
这里就可以看出宝钗所用的扑蝶之扇。
其实是在影射宝钗拿封建礼教,甚至权势来压迫黛玉。
文本内曾经提到宝钗劝诫黛玉不要看杂书,以免移了情性。
性格单纯善良的黛玉,对于宝钗的教诲感激不已,还说:“我自长到十五岁,还不曾有人这样教导过我”。
殊不知喊捉贼的就是贼。
黛玉之单纯亦在于此,她都不会质疑一下。
“你薛宝钗如果没有看过这些书,你又怎么知道这是邪书里面的话呢?”所以此处愈发显得宝钗心机沉稳老辣。
而黛玉性格纯真耿直。
自宝钗进府以来,黛玉一直看宝钗不顺眼。
黛玉也说:“我素日自当你藏奸”。
但是不得不说,女人的第六感确实是非常灵敏的。
事实证明宝钗确实藏奸。
无论是凭容貌,还是才华,还是凭家世,宝钗都没有一样可以敌得过黛玉。
不过极度聪明的宝钗,找到了一样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压制黛玉的法宝——封建礼教。
在扑蝶这一回里,宝钗拿出的工具就是代表封建礼教权势身份的扇子。
这个扑蝶的工具,就是宝钗制服宝黛二人的“武器”。
当宝钗拿出这个“武器”去制服宝玉时,即试图以经济仕途劝宝玉念书,宝玉顿时撂下脸来,一跺脚就走了。
宝玉根本就不买她的帐。
所以她也没辙。
可是当她拿这个“武器”来制服黛玉 的时候,黛玉不敢公然反抗。
黛玉毕竟是个女子,面对着几千年封建礼教的熏陶和镇压,她还没有太多的勇气公然反抗。
所以当宝钗拿出封建礼教制服她的时候,她唯有默默吃茶而已。
不过紧接着的三十一回,作者赶紧替他深爱的女子,单纯耿直的黛玉扳回了这一局,为她设置了撕扇的经典情节。
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晴雯笑道:"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
倘或再打破了盘子,还更了不得呢。
"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
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 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
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
这就是爱物了。
" 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
我最喜欢撕的。
"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
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
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
"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
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
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宝玉笑道:"打开扇子匣子你拣去,什么好东西!"麝月道: "既这么说,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宝玉笑道:"你就搬去。
"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
他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
"晴雯笑着,倚在床上说道: "我也乏了,明儿再撕罢。
"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一面说着,一面叫袭人。
这里一段看着是宝玉为了哄晴雯开心,而让她撕扇子一乐。
但是,实际上更深层的寓意是为了让晴雯替黛玉,以及晴雯自己出气,要把王夫人宝钗的那一套封建礼教撕得碎纷纷。
这里晴雯撕扇出气,宝玉在一旁给她喝彩,叫她撕得再响些。
更有意思的是,这时麝月来了,还劝晴雯少造些孽。
宝玉却一把抢过她的扇子,也叫晴雯撕。
麝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红楼梦里面一个最会吵架的丫头。
但是她吵架时,却不是以理服人,而是是拿规矩身份来压人。
这跟宝钗拿封建礼教来制服黛玉是一个道理。
袭为副钗。
文本内又说麝月公然又是一个袭人。
袭人是宝钗的影子,麝月又是袭人的影子。
所以她们代表是同一个人—宝钗。
宝玉夺麝月的扇子来给晴雯撕,其实就是把宝钗那一套封建礼教拿过来,鼓励晴雯“黛玉”把它撕碎。
我们都知道晴雯最终的结局甚至可怜。
干净纯洁的晴雯被王夫人污蔑是狐狸精。
最终被逐出大观园,委屈羞愤而死。
这也是影射宝钗嘴里说黛玉,看这些邪书移了性情可就不好了。
移了性情和狐狸精,都是道德不好的女人。
而且这个评价在古代,是足矣杀死一个女人的。
而宝钗在扑蝶之后,宝钗还有一个动作。
即听到丫鬟小红的秘密后,赶紧嫁祸给黛玉。
小红听到后,果然信了,急道:若是宝姑娘听了去倒还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尖刻人..宝钗的心术真的很阴险。
既不道德地偷听了别人的秘密,还又嫁祸给黛玉。
可是黛玉此时却对她掏心掏肺。
把她当自己的亲姐姐。
谁是忠直,谁怀奸诈,一目了然。
然后,更有意思的是,宝钗还来了一句:“一定又是在那山子洞里去了。
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这里作者安排煞是精妙。
黛玉往山子洞里去,洞是蛇的住处。
回忆一下整个文本里面谁的住处像洞呢?看原文: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
"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
那些奇草仙藤愈冷逾苍翠, 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
作者直言宝钗的房子雪洞一般。
宝钗自己又说钻进洞里被蛇咬一口。
细想来,黛玉可不真是被蛇咬了一口么?红楼梦是一面风月宝鉴。
作者之惊人的才思,就是太擅长把一些无声的压迫和反抗,一些深层的冲突都藏在一件看似及其平常的事件里面来写。
比如这里,晴雯撕的不仅是扇子,更是直接撕碎封建礼教和权势。
读红楼梦是一种趣味。
也是一次深入学习中华文化内涵的好机会。
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荣。
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扇子里面。
都藏着学问和知识。
比如这两回里,作者就用扇子,告诉读者朋友们。
王夫人用封建礼教和权势逼死晴雯,令她含羞受屈而死。
而宝钗也用封建礼教对黛玉进行无声的逼迫。
所以不难看出,作者设计这一回撕扇。
是对利用封建礼教和权势逼死晴雯,压迫黛玉的王夫人宝钗等辈犀利的抨击,也是替屈死的晴雯以及被逼死的黛玉进行激烈的反抗和血泪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