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舞狮的场面相信大家都见过,可你见过舞“貔貅”的吗?记者今天就在香港非遗中心“三栋屋”见识了一回。
受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邀请,记者一行来到位于荃湾的“三栋屋”香港非遗中心采访。
这里正在进行着名为“循声觅道——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
展览加入了艺术和多媒体元素,以崭新、创意的方式重新演绎本地传统文化,让观众深入认识香港非遗的内涵,及三栋屋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
最吸引记者的是独特的“舞貔貅”表演,香港非遗传承人钟浩声师傅为来访的记者们进行了“客家貔貅”的讲解和表演。
客家貔貅又称斗牛,起源于江西一带,随后传到广东东江、梅州以及福建等地,后传入香港。
到钟浩声师傅,已是第六代传人,现在,钟师傅的儿子也已接过衣钵,成为“客家貔貅”的第七代传人。
钟师傅经常表演舞貔貅,希望能够借此推动客家貔貅文化让市民熟识喜欢。
钟浩声师傅与他的“客家貔貅”“循声觅道”展览共分三个系列。
系列一是香港节庆与民间工艺,旨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承的象征,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演进,并以崭新、创意的方式重新演绎香港传统文化,以声响敲动参观者的心灵,以吟诵传递前人的智慧。
展览将非遗项目以四类声音串连起来,包括“嗓”“器”“躯”及“景”,分别指喉咙发声、工具于制作过程所产生的碰撞声、身体动作发出的声响,以及在不同庆典场合所听到的喧闹声。
系列二名为“日常,非常”,分为“日常”及“非常”两个展区,展出十三个精心挑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日常”展区介绍的非遗项目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或许近在咫尺却不以为意;“非常”展区则介绍在特定时节或场合举办的活动,以及其相关的表演和技艺。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反映地方的生活方式,也展现了香港作为国际城市的文化底蕴。
展览系列二:日常,非常系列三主题为三栋屋与传统乡村文化。
三栋屋这座香港古迹瑰宝不但具体展现前人的建筑技术和智慧,也包含了香港传统的乡村文化。
展览利用位于三栋屋中轴线范围的四所主要房舍,展示三栋屋的历史脉络和建筑特色,以及香港传统乡村的人生仪礼和饮食文化,让参观者透过与传统乡村相关的非遗项目认识三栋屋的文化内涵,从多角度感受旧日的乡村生活和文化。
据香港非遗办事处总监何惠仪女士介绍,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办事处致力确认、立档、研究、保存、推广和传承非遗,鼓励公众参与,共同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在三栋屋博物馆设立“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作为其展示和教育中心。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涵盖480个项目,其中12项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括粤剧、凉茶、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中秋节——大坑舞火龙、香港潮人盂兰胜会、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黄大仙信俗、全真道堂科仪音乐、古琴艺术、香港天后诞及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
舞狮狮头制作流程的展示据介绍,“三栋屋”是一座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围村,于1981年列为法定古迹,1987年重修成三栋屋博物馆后,正式开放予市民参观。
三栋屋博物馆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布局有如棋盘,左右对称,中轴线上设有前厅、中厅和祠堂,中间有四间独立房舍,并由左右两旁的横屋和后方的排屋围拢而成。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金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