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河,是祖国的一条河,我们家乡的一条河,既是一条古老的河,也是一条年轻的河,更是我亲爱的母亲河……当我们站在中国地图前,就会在华北平原的南端明显地看到一条标志河流的蓝色曲线穿过黄淮之间的辽阔大地,朝东南方向奔腾而去,这就是我们祖国的颍河。
这条发源中岳嵩山的河道,蜿蜒二百余里,流经一块平坦如砥的原野,人们称这里为临颍。
这条流过家乡的河流,滋润着两岸的土地,成为富饶的平原沃野。
当人们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时候,就已经流着这条河。
古时,人们称她为颍水,后来才称为颍河。
谁也不清楚,她究竟流过了多少岁月,她经历了沧桑变迁,她阅尽了人间往事,这是一条古老的颍河。
当历史跨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两岸人民对颍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
如今,临颍境内的颍河已有新、老颍河之分。
放前那条狭窄弯曲、时常泛滥的颍河已被改道取直,流过几千年苦水、呜咽的旧颍河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残留在新生的临颍大地上,一条宽阔笔直、显示着人民回天之力、崭新的颍河正以青春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一路欢笑向东南奔流,这就是年轻的新颍河。
我们这个以滨临颍河而得名的县份与颍河有紧密相连的关系。
应该说,颍河是临颍的起源、临颍的摇蓝。
还可以说,颍河是临颍的生命线,临颍的具体象征。
因此,我说,颍河是我们临颍儿女们的母亲河,这是人们不能否认的。
二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把我们过块土地的文化史上溯到四千年以前。
夏、商、周,这里属豫州地。
春秋争霸.临颍为城颍邑,届郑国。
战国七强,又成魏的属地。
秦灭六国,归颍川郡所辖。
西汉建立,置县,称为临颍,新莽,改为监颍。
东汉既立,仍为临颍,相沿至今。
隋朝以前,县城设在今固厢乡的城顶村。
隋炀帝大业四年,颍水暴发,城池淹毁,县城南迁十五里至龙脾岗上,重筑新城。
屈指算来,我们今天的城关镇已有一千三百余年。
这足以说明临颍是有悠久的历史的。
而散布在全县境内的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又证明了我们的家乡有着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先具有值得称道的聪明才智。
我们应该为自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感到幸运和自豪。
因此,让全县人民回顾一下家乡的过去,熟悉一些家乡的胜迹,了解一些家乡的掌故或许更能激发乡亲们热爱家乡、建设临颍的巨大热情。
三 我们的先辈为临颍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美好的传说。
千百年来,那些文人雅士也热情地赋予我们临颍许多美誉之词和盛赞之语。
这里有县志记载的临颍八景之一“颍水清流”。
颍水之清,是有故事传说的。
唐尧时的隐士许由本来在箕山种田,尧请他做九州长,他觉得这句利禄之言污染了他的耳朵,特地用颍水洗耳。
由此可以想见,在历史的官场仕途上,未多见临颍人追逐名位,大概就是过多地饮了清洁的颍水吧!城东北有夏代刘累养龙的遗址——豢龙城,刘累墓虽已不复存在,但刘累庙里的石碑记载着这个著名的故事。
从这里,我们知道先辈敢于探索、勇于实践豢养古生物巨龙的故事,也是对我们的激励。
城东三十里有纪念商高宗捕蝗至此而名之为高宗城(今高宗寨)和商城寺(宋代更名华严寺)。
按今天的说法,商王来此扑打蝗虫为民除害,人民感恩戴德,无以为报,便筑城立庙以示怀念。
庙宇经过历代修茸扩建,如今成为中学校址,翠柏掩映、风景优美。
游人至此,无不赞叹。
西南边境有殷纣王的行宫纣城。
现在这里还留有摘星陵、莲花池、观花台等遗址,可以想见当年荒淫的封王和妲已在此寻欢作乐的情形。
也有传说,这里是纣王之子武庚的放逐之地,以往此地人们巡夜打更报时不打五更,以避武庚同音之讳。
城北十五里有春秋时郑庄公掘地见母处——城颍,也就是今固厢乡的城顶村。
庄公之母武姜不喜欢庄公,当庄公即位后,武姜暗中支持庄公之弟段,兴兵作乱,想取而代之。
事情败露,庄公恨透了母亲,就把母亲贬到城颍居住。
并发誓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可世人议论纷纷,责其不孝,庄公略有所悟。
但一言既出,也无可奈何。
有个官吏叫颍考叔,进见庄公,委婉相劝,吃饭吋,他包起羊肉要回家孝敬母亲,此举感动了庄公,而回心转意,当即请教颍考叔如可拜见母亲。
颍考叔献计深挖土地,挖出水来,就是黄泉,可在地下造房相见。
庄公依计而行,母子相见,请出母亲,回到国都新郑。
郭沫若对促成了这件千古美谈的颍考叔称颂不已。
他在一幅对联中深情地写道:“具食奉母,颍谷可风。
”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家乡的人有着敬养老人的传统美德,我们今天的青年该怎样去做呢?县西北边境的繁城有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魏政权交替的文物一一受禅碑(三绝碑)和受禅台遗址。
曹丕篡位后,曾在这里举行了他的开国大典,登上了他父亲曹操想坐而未坐的魏国的皇帝座宝。
城市边境上的小商桥是一座古老的隋拱桥。
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华)建,据专家初步考证,它比著名的河北赵州桥还要早十几年,并且可与该桥媲美。
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处古建筑。
;临颍是唐代名伎李十二娘的故乡,当杜甫在西蜀的白帝城看了她表演的《西河剑器》舞后,热烈地称赞:“临颍美人在自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李氏女子在一千多年前就为我们家乡争得了荣誉.小商桥是宋代抗金名将杨再兴的殉国地,在杨将军战死的小商河边修着杨将军的墓和庙。
来此瞻仰,令人油然而生敬仰之情,激发起我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城内南街是明嘉靖年间大学士贾咏的故里,尽管世人对他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我们这块土地上出了这位古代的大官员,一代名臣,他的故事,代代相传。
他热爱故乡,宣传故乡有许多奇迹美景,什么一步二十三眼井(两块青石凿有三个圓井口的大井),什么“几步之间有二百架葡萄(两棵并立的柏树,架着一棵葡萄树)”,“罐里柏树”,“十里长街”等等,不胜枚举。
西南乡台陈村是清光绪初年爱国知府陈星聚的故里,在 我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危险之际,他出任台北知府。
他六十八 岁率军抗敌,守护台北,保卫了台湾。
当他听到清政府在镇 南关大捷之后,反而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忧忿不 巳,病逝任上。
后来,他的遗体转运家乡安葬。
如今人民政蒜府已重修了他的坟墓,他的爱国事迹给我们临颍增添了光辉。
二次北伐,临颍是重要战场之一。
《贺龙军长》这部电影一开始的那蔚然壮观战斗场面就是临颍大战。
贺龙元帅当时是北伐军独立十五师师长,曾在临颍南南马沟河沿岸浴血奋战,彻底击溃了奉军,威震中原。
曾被周恩来、郭沬若誉为优秀共产党员的青年军官,北伐军七十七团团长蒋先云烈士为革命壮烈牺牲在临颍战场上。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这些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吗?所以,今天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们为家乡悠久的历史和先辈光辉的业迹不胜枚举感到骄傲,我们要继往开来,建设家乡,振兴中华!临颍一九四七年底获得解放,一九四九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颍河两岸勤劳勇敢的人民才真正做了这块土地上的主人。
在三分之一世纪的岁月里,临颍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勤俭建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临颍人民和全国一样,在社会主义的康庄犬道上,正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感谢原临颍县交通局公路段李高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