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英 编辑|燕子 图片|均来自网络媛媛这两天丢了魂似的,几乎一睁开眼就打开手机,经我拷问,她竟然毫不隐瞒,一脸幸福地告诉我:她不可遏制地爱上了一个男人,那男人文采博学,风趣幽默,他的出现,让她看到了光亮,点燃了生活的激情。
她每天都想见到他,一日不见,心,仿佛就无着落。
她说,他的声音最好听,身上的味道最好闻,笑的样子最好看,反正她喜欢的样子,他都有!只可惜,他也有家,有妻子,有孩子。
想到这些,她就心痛得要死,进一步,是错,退一步,又不情愿……听着她的述说,看着她满脸幸福而又不舍的神态,忽然就又让我想起了《廊桥遗梦》。
虽然,已记不起首次看这部电影距今过去了多少年,可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却还“历历在目”。
这应该是一部描写中年人至死不渝、刻骨铭心的婚外情的片子。
具说自它播出之后,曾在全球引发多次“离婚潮”。
“外遇”这个词,也似乎是从这部影片开始“深入人心”的。
但因了它至始至终表现出的是正统的维系家庭道德观这一主题,故一直得到不同国界观众、评论界的关注和喜爱。
故事的女主人公亦如我的闺蜜媛媛:是一个内心有着浪漫气息,婚后跟着丈夫在一个小镇过着平静琐碎且又乏味生活的女人。
一天丈夫孩子参加评选比赛去了,她独自在家四天,意外与一位迷路的摄影师邂逅、相识并相恋。
四天的相亲相爱,使他们融入彼此的生命里……但面对迟来的爱情与家庭责任,她选择了后者,他选择了成全。
两人痛苦别离后,在日后的平淡生活中她靠回味来回忆这次情爱,而他则终身未娶。
结果四天的“完美之恋”换来了后半生的彼此思念,直到他生命结束也没再和她见面。
她得知他的死讯,并收到他的项链和手镯及当年她钉在桥头的纸条后。
小心点把它们放在木盒中,每年翻看。
直到生命的最后的日子,她立下了遗嘱:要子女们将她的骨灰撒在罗斯曼桥——他们爱情的见证地。
她说,生前她是属于丈夫和孩子的,希望可以在死后属于他。
故事是凄美的,记得当时看这部影片,我流下了太多的泪,有同情,有惋惜,还有似乎种种道不清的情愫。
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是他们即将离别的那一刻,那种莫名的恐惧和失落,让她烦躁,我想那是乐极生悲的感觉,仿佛幸福会在瞬间消失,无论如何她都无法留住这短暂的幸福,时间也越发快速地过去,时钟好像比任何时候跑的都要快……到了真正决定去留的时候,她那种撕心裂肺的无奈和痛苦曾使我一直迷惑: 为什么一个人就不能大胆地去追随爱情,为自己活一回?就如剧中摄影师所说:“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 可是,如今当我再次回味时,我不得不说这主人翁是伟大的。
除此之外,我找不出更合适的字眼来形容她。
记得有位伦理学家说过: “爱情是有魔力的,但如果放弃责任,这份魔力就会消失。
”是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矛盾,太多的艰难抉择。
人活着并不是都为了自己,当面对爱情与亲情,伦理与道德,责任与自我之间进退两难的时候,我们该作出怎样的选择?是随着心去生活,还是根据自己担当的社会角色去选择?就如她,走,她的丈夫,孩子将生活在别人的闲言碎语里;留,难舍活了半辈子遇到自己钟爱的心上人……无尽的撕扯、纠结、分裂,一次又一次的衡量、斗争,那份无助的挣扎,表现在他(她)们脸上的泪水中,表现在收拾好行李又放下的脚步中,表现在抓住车把手却最终又放开的手中…… 最终,她放弃了自己,选择了家人,把对他的那份刻骨铭心的爱埋藏在心底。
媒体是道德教育的承载体,她的选择不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而是抛给我们一个思考的题目: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各种冲突袭来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呢?我不想把这些话当面说给媛媛,只想把这些话写成帖子,因为媛媛对我的小文每篇必看,那样,我觉得比我苦口婆心的讲给她好!作者简介: 王春英,家住巨野,喜文壹点号心梦文学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