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题为“线路与路线:编织一段大江尽头的纺工历史”的展览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展出,也正于近期在昆山杜克大学校内持续展出。
项目以长三角地区的纺织工业历程为主线,汇聚了年轻艺术家和协作学生们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
这一项目由青年艺术家何锐安和策展人陈玺安共同发起。
何锐安是生活、工作于新加坡的艺术家,去年刚获得新加坡年度青年艺术家奖(2022 Young Artist Award)。
自2020年起,何锐安开始关注中国纺织工业史,他曾于2021年驻地在香港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前身为南丰纱厂荃湾厂房原址,创办者为由沪去港的著名企业家陈廷骅),调研大中华区百年纺织业的发展与转变。
“最初的想法不只是单单做一个有关香港纺织业的作品,而是更多牵涉到大陆与香港之间的纺织业历史。
像香港纺织业的前身就在上海,大量的纱厂在上世纪40年代末从上海迁移到香港。
”透过纺织业,何锐安想要研究劳动力、资本与科技之间不断变更的关系。
“原本的计划是跟随着这些资本的移动,去讲述自19世纪末纺织业兴起后这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
“线路与路线”更像是对这一大的研究方向的延续,他也期待之后继续做下去,出一部影像长片。
何锐安对于探索技术与政治之间的关联很感兴趣,并希望借助艺术实践,讨论科技如何在特定时刻被政治化和去政治化。
“线路与路线” 的标题即是受到学者王洪喆一篇论文的启发,化用自“文革”时期群众技术革新运动中的一句口号:1970年,上海长宁拉手厂(不久后改名为长江无线电厂)接到造电子计算机的生产任务,彼时的工人们不满厂领导对少数科研人员的依赖,质疑应让工人参加设备实践,便起草大字报:“领导走的是专家路线,不相信群众;造计算机不仅要分清线路,更重要的是分清路线。
”大字报贴出后,厂领导很快给予肯定并回复:“造机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造机又造人,路线管线路”。
此后工人与科研人员快速配合,于1971年底组装完成积体电路电子计算机。
*滑动查看更多昆山杜克大学校内的展览,展期为2023年11月22日至12月8日。
拍摄:何锐安他也期待能从技术政治维度带出更多讨论,“我们很多时候会通过非常断裂性的说法讲述历史,比如‘民国时期’,‘解放’,然后是‘改革开放’。
可是我更想了解的是各种一直持续着的‘线条’。
比如早期资本的线条,虽然在中国建国停滞了或者是被迁徙到别的地方,但是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启动后,这些线条又回到了中国或者是被恢复。
”对这些线条的持续追踪,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政治和技术如何相互影响。
纺织业曾是上海的“母亲工业”,不过在90年代中期经历行业调整与转型之后,今日上海已难见到相关的城市景观。
据《上海市志·工业分志·纺织业卷》,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上海国有棉纺业鼎盛时期,当时上海的棉纱总产量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到了2002年只占全国产量的1.75%, 2010年则更低至0.17%。
项目成员们循着上海纺织业的兴衰历程,通过近半年的实地考察与档案研究,最终呈现出包括影像、装置等在内的作品。
*项目小组成员讨论与实地调研图上海长寿路江宁路附近的苏州河一带,集中有春明粗纺厂、福新面粉厂和申新纺织九厂的遗址,项目小组在这里考察。
后两者都曾是著名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的产业,前两者如今变身为沪上著名的打卡点:M50创意园和天安千树。
申新纺织九厂的旧址上建成了纺织博物馆,项目小组还一同参观了旁边的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
项目合作者之一、学生冯好歆称:观展过程中她不仅对纺织的工艺和产品有了直观的理解,还认识到纺织业百年的历史既有关民族工业,也和工人运动、民族革命的进程深深纠缠。
“尤其是顾正红的事迹令我印象很深”。
顾正红是1925年“五卅”运动前夕因反抗外国资本家压迫而牺牲的工人,展馆中陈列了当年日本纱厂为了限制工人上厕所而制作的木牌。
*讲解员曾钰婷和孙纪元围绕着制图《物与网络》,展开纸上导游。
拍摄:Shuangqi旧杂志、技术手册、工程图表等物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何锐安说:“这一部分主要就物质文化接入这个主题。
”两位负责“纸上导游”的参与学生这样描述“网络”单元:“我们在图表上以不同物件、历史人物以及各种地点的标识来呈现各种物质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并透过讲解引导,以及制图展演,从而视觉化这个网络。
”这张制图作品题为《物与网络》,随着“游览”深入,地图上的棉线愈发盘根错节,与苏州、南通等城市勾连起来。
冯好歆来自苏州,“之前对长三角纺织业的理解只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章节”,而在参加了这个项目之后,她意识到苏州对近代工业化的推动。
南通也是本次考察的重点区域,19世纪末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同时这位主张“实业救国”的企业家也在上海活动,他不仅投资各类实业,还着手一系列办学、助学举措。
从长三角到珠三角,进而到东亚及东南亚的政治、资本和技术的流变,何锐安希望尽可能广泛地触及牵涉的区域与脉络。
在过往作品中,他就常把目光投向不易观察到的社会经济现象。
经济、权力或技术化这样的语汇,本身是抽象的,而借助艺术的力量,则能更具象地发问和提出观点。
在他看来,艺术绝不该是让人承受不起的东西,而应将它作为体验世界、经历生活的重要一环。
此次展览的“噪音”单元,灵感即来自纱厂的工作环境。
他介绍称:“纱厂的工作环境是非常吵闹的,有时候甚至说话都完全听不到。
但我们在纪录工人历史的时候,往往比较多重视其口述史(oral history),较少强调听觉史(aural history)。
”在这个单元的作品,是由模拟的纱厂噪音、工人日常使用的工具以及工人的口述影像组成的装置。
“我们要考虑如何把工人所听到的、看到的、触碰到的也写入某一种历史。
”作为艺术家和学生协同工作的成果,何锐安希望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与探索艺术化思维。
尽管参与项目的学生背景各异,之后想做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有想做策展、实践,也有往艺术家或者纪录片拍摄的方向去发展,但他还是希望引导大家从艺术的框架出发,学习艺术性的创作过程。
他同时也感叹:“其实也可以说是我跟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因为我也在跟他们同步接触这个主题,包括去考察。
然后慢慢累积资料,再接触到行业里的各种老工人。
”*《电影制作的条件》,2023年,纸上数字印刷(上)工人电影茶话会,曾任职于国棉二十五厂的周文静老师讲解细纱车间的飞花与回丝。
(下)拍摄:Shuangqi展览的“叙述”单元,重点放在了电影文化以及印刷媒介中的纺织业,研究纺织业是如何被视觉化,以及如何通过影像叙事表现出来的。
借助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这部短暂却开创电影史的影片,并结合一个世纪内以纺织厂为背景的本土电影图像,项目组成员制作了一部重新阐释中国劳动者在工厂内外的形象的短片《工人进出中国纺织工厂》。
制作这个作品的过程中,两位艺术家向学生提供了几十部相关电影作为参考资料,虽然它们都含有纺织工厂的元素,但年代、题材和表现手法都大相径庭。
其中有默片、纪录片,也有商战片、爱情片,有建国初期充满奋斗激情的故事片,也有像《黄宝妹》这样结合探索新创作手法的“纪录性艺术片”。
参与学生冯好歆认为自己获得了极高创作自由,为了汇集了这些线索芜杂的图像,她们开了好多次会,在多次修改下才完成了这个短片。
在走访纺织厂退休工人的过程中,项目小组也会将相关影片播放给他们看,其中就包括50年代末家喻户晓的影片《黄宝妹》,当年曾由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的纺织女工们参与出演。
巧合的是,调研团队接触到的一位长辈是第二代纺织工人,从未看过《黄宝妹》,却在项目短片里发现了自己的妈妈。
艺术带来的巧合或许不止于此,早在2016年,何锐安就来到过上海的定海桥互助社开展活动,这里紧邻杨浦滨江工业带,曾是纺织工人密集居住的社区。
虽然今天在这里,你只能看到一片片旧改过程中的废墟,但60多年前黄宝妹本人就住在这里。
撰文: 路米内编辑:段秋辰图片:承蒙受访者提供展览信息:Drawing Lines, Spinning Time: Textile Histories at a River’s EndA research project initiated by Ho Rui An and Zian Chenin collaboration with Feng Haoxin, Liew Xiao Theng, Sun Jiyuan, Wang Ruohan, Xiong Xin, Yan Jiayue, Zeng Yuting, Zhang Tianyu, Zhang Yilin, and Zhou FeiyangDuke Kunshan University22.11 – 8.12.2023McaM Youth Theater | Drawing the Lines: Spinning and Weaving Histories at a River’s EndMcaM 青年剧场|线路与路线:编织一段大江尽头的纺工历史A research project initiated by Ho Rui An and Zian Chenin collaboration with Feng Haoxin, Liew Xiao Theng, Sun Jiyuan, Wang Ruohan, Xiong Xin, Yan Jiayue, Zeng Yuting, Zhang Tianyu, Zhang Yilin, Zhou Feiyang发起人:何锐安与陈玺安合作者:冯好歆、刘筱婷、孙纪元、王若菡、熊欣、闫佳越、曾钰婷、张天愈、张艺琳、周霏飏Ming Contemporary Art Museum明当代美术馆7 – 11.1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