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11时,北京经开区鹿鸣苑小区解封。
封控区里的5户居民走出家门,深深呼吸了一口新鲜干净的空气。
与此前出现新冠疫情的小区不同,只有433户居民的鹿鸣苑被精准地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实施不同的防控措施。
除封控区里的5户和管控区里的114户外,大部分居民可以自由出入小区、正常上班。
期间,小区内再无新增确诊病例,四轮全员核酸均为阴性,尽量减少对居民影响的同时,取得了“战疫”的胜利,也为社区精准防控积累了经验。
足不出户的居民只有5户2月22日,鹿鸣苑发现两例确诊病例,小区大门拉上了警戒隔离带。
越来越多居民开始担心——恐怕得14天不能出家门了。
但第二天,小区封控范围缩小到5户家庭,300多户居民甚至可以自由出入小区。
这样的封控措施能否确保防疫到位?鹿鸣苑分为高层和别墅,确诊病例住所位于别墅区,与高层区的大部分居民相隔较远;确诊病例刚从外地返京不到一天,小区内活动范围有限。
这都为小区精准防控创造了条件。
“如果全都不让出家门,就过度了,太影响居民的生活。
”鹿鸣苑所属的经开区荣华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李鹏解释,在经开区部署和疾控专家指导下,小区被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以精准防控确保居民生产经营和生活尽可能不受影响。
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轮涉外省疫情中,经开区坚持科学研判,精准封控,根据疫情调查研判结果,迅速锁定重点区域、重点人员,全面提高防疫等级,实施分类管理。
确诊病例周边的7户列为封控区,除去家内无人的两户,真正被封控在家的居民只有5户,14天居家隔离、足不出户;管控区是别墅区其余的114户居民,14天人不出管控区、严禁人员聚集;其余300多户全属于防范区,凭出入证可自由出入小区、正常上班,但不能出京。
方案一出,措施紧跟而上。
封控区每户装上了封控门磁;管控区与封控区、防范区之间都迅速围上栏杆,随时有保安人员巡查;防范区居民配发出入证;24小时热线和防控微信群紧急建立,按不同区域的防控要求尽可能满足居民需求。
精准配套防控和服务举措“上午做核酸,下午在健康宝上就有结果了,我也就放心了!”住在封控区里的李凤清每天都在窗前等着身穿白色隔离服的“大白”上门为她一家人做核酸。
仅仅在核酸检测这件事上就有三套方案:封控区每天都进行核酸检测;管控区是在前5天和第7、10、14天核酸检测;防范区是在第1、4、7、14天核酸检测。
“防范区从6点半就开始测核酸,不影响大家去上班;管控区居民都居家,可能起得比较晚,就从9点开始。
”所属的天华园三里社区党委书记刘春艳说。
减轻了居民的压力,也增加了基层部门的压力,更考验管理和服务能力。
鹿鸣苑先后经过4次全员核酸。
每次,社工杜玮都是5点半就出现在小区了,灌好消毒水,搭起帐篷,拿出登记表,一切就绪,在晨雾中等着居民下楼。
那时,小区里总能听到他沙哑的声音。
他最怕大家不来做,总拿着台账一一核对,逐个到楼下喊没做核酸的居民。
有的孩子的网课还没下,他就和工作人员等一会儿;有的小伙子在家打游戏,就找家人帮忙劝两句;有的居民对频繁的核酸检测不理解,就耐心解释原因。
救急暖心赢得居民理解在鹿鸣苑值守14天里,杜玮最晚一次忙完已是凌晨4点多。
3月4日凌晨2点,一位居民痛风发作,腿肿的无法行走,急需就医。
接到电话时,他深夜向街道汇报情况,安排居民及时就医。
特殊时期,居民就医得通过120。
救护车还没来,杜玮已经在居民楼下等候了。
“等从医院回来已经是凌晨4点多,收拾收拾就准备开始忙第二天的事了。
”那一晚,他彻夜未休。
封控区和管控区里有100多户居民,就医、就餐保障都耽误不得。
“一开始不想麻烦小伙子们跑几十公里帮我拿药,但实在是等不得了。
”居民李女士患有多种慢性病病,月底恰好是她到医院开药的日子。
社工们先取上她的社保卡,再对社保卡消毒,接着去医院排队等号,见到大夫还得出示证件解释情况。
对于一日三餐和日常购物,管控区的居民可以在网上下单,货品配送到小区的货架上后由工作人员统一消毒。
“我们没有限制大家网购,居民一直在家里已有所不便,网上买点东西也能换换心情。
我们帮着配送,累一点也没关系。
”刘春燕说,每天有200多单快递和外卖送进小区,10几位保安轮流值守,还特意为货架配上摄像头,以防丢失。
有的老年人不会用手机下单,社工则帮着到菜市场跑腿采购。
社区工作人员王旭接过不少“带货”电话,有的家里做饭需要西红柿,她会想给自家买菜一样挑新鲜的;有的托她捎两张大饼,她就包起来避免凉了……“居民也倍儿体谅我们,无论是快递还是跑腿,从来没有一买就买很多袋面、很多桶油的,怕累着我们!”她说。
“14天里小区进行了4轮全员核酸,还定期对小区环境进行采样检测,均为阴性。
”李鹏说,精准防控既保证了居民健康,又尽可能保障生活如常,也为社区精准防控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