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陈子展:幸见能终三年之丧者,以刺短丧之诗。
1- 首章。
言素冠瘦弱不堪,心生哀痛。
牛运震《诗志》:“‘棘人栾栾’四字,写出哀毁骨立情状。
”shù jiàn sù guān xī庶见素冠兮, 有幸见到素冠的人哪,,jí rén luán luán xī棘人栾栾兮, 那人黑瘦又嶙峋啊,láo xīn tuán tuán xī劳心慱慱兮。
我心里悲痛难以言表啊。
2- 二章。
言见素衣而哀痛,并表同归之情。
shù jiàn sù yī xī庶见素衣兮, 见到您素衣白衫啊,wǒ xīn shāng bēi xī我心伤悲兮, 我心里悲伤难言啊, liáo yǔ zǐ tóng guī xī聊与子同归兮。
情愿与你一同归天。
3- 三章。
言见素韠,将与同心如一。
shù jiàn sù bì xī庶见素韠兮, 见到您围裙素淡啊,wǒ xīn yùn jié xī我心蕴结兮, 我心郁闷难以排遣啊,liáo yǔ zǐ rú yī xī聊与子如一兮。
愿和您同赴黄泉啊。
【注释】庶:幸。
素冠:白帽。
死者的服饰。
下“素衣”、“素韠”同。
棘:古“瘠”字,瘦。
栾栾(luán):脔脔的假借字,形容体枯肌瘦貌。
《说文》:“脔,臞(瘦的意思)也。
”引《诗》作“棘人脔脔”。
一说“拘束,不自由。
” 慱慱(tuán):忧思不安的样子。
聊:愿。
子:你,指丈夫。
同归:即同死的意思。
韠(bì):亦名蔽膝,皮革制成,似今之围裙。
蕴结:忧郁不解的意思。
朱熹《诗集传》:“蕴结,思之不解也。
”如一:即同归之意。
朱熹《诗集传》:“与子如一,甚于‘同归’也。
”【赏析】 对于《素冠》所要表达的内容,历来众说纷纭。
《毛诗序》说:“《素冠》,刺不能三年也。
”《笺》:“丧礼,子为父,父卒为母,皆三年。
时人恩薄礼废,不能行也。
”有人说这是一首悼亡诗;有人说这是对遵守传统礼乐之人的赞扬诗,甚至有人说这是诗人去监狱探亲的探监诗。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争议,主要是因为人们对诗中“素衣素冠”和“棘人”两个词的理解不同。
将其看作悼亡诗的人认为“素衣素冠”是家中有人过世时穿的丧服,“棘人”就是为先辈守孝服丧之人;将其看作探监诗,以为“素衣素冠”是平时穿的普通衣服,“棘人”是蹲监之人。
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首赞美孝子守丧三年的诗,像《毛诗序》、朱熹所著的《诗经传》中都认为“素衣素冠”为凶服、孝服。
晚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不遵守传统礼乐制度,家中有人去世,作为子女大都不能守孝三年,而诗中所说的“素衣素冠”之人,便是男的一见恪尽孝道、遵守传统居丧礼节的好榜样。
【守丧三年说】 对于古人是否真的有守丧三年之说,陈子展《诗经直接》有不同观点。
他说:殷、周時代有无三年之丧,至今学者尚争论不休。
(郭沫若《青铜时代》)儒家孔子主张三年之丧。
《论语》:“宰我問三年之丧。
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孟子》即滕国父兄百官皆言未尝行此丧制,而云:“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
”桧小国,岂尝行此丧制而后废乎?据云“周礼尽在鲁矣”,何鲁先君不行此丧制也?《毛传》云:“子夏三年之丧毕,见于夫子。
援琴而弦。
衎衎而乐。
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及。
夫子曰:君子也。
闵子骞三年之丧毕,见于夫子。
援琴而弦。
切切而哀。
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过也。
夫子曰:君子也。
子路曰:敢问何谓也。
夫子曰:子夏哀已尽,能引而致之于礼。
故曰:君子也。
闵子骞哀未尽,能自割以礼。
故曰:子也。
夫三年之丧,贤者之所轻,不肖者之所勉。
。
”《孔疏》引《檀弓》说子夏除丧之行,与此正反。
而《说苑·修文篇》亦与此《毛传》大略相似,又以子路为子貢。
皆所闻异也。
【文学拓展】此诗结构特色,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参考陈继揆《读诗臆补》说:“此诗三句成章,连句成韵,后人《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即出于此。
五古如《华山畿》‘不能久长离,中夜忆欢时,抱被空中啼’。
七言如岑之敬《当炉曲》‘明月二八照花新,当炉十五晚留宾,回眸百万横自陈’等等。
【名家导读】 ① 读这首《素冠》让我们感动,诗人看见别人戴着丧帽,又黑又瘦,他的心情便忧伤不已;看到别人穿着丧服,心中就悲哀得如同自己身遭不幸,要与他同受苦难。
——鲍鹏山② 此诗本不知指何事何人,但“劳心”、“伤悲”之词,“同归”、“如一”之语,或如诸篇以为思君子可,以为妇人思男亦可;何必泥“素”之一字,逐迂其说以为“刺不能三年”乎!——姚际恒③ 这是一首悼亡的诗。
一位妇女,丈夫死了,将入殓时,她抚尸痛哭,伤心地表示愿意和丈夫同死。
——程俊英④ 周王朝的礼制,父母死,其子服丧三年,穿孝服,吃粗食,悲哀哭泣,甚至扶杖才能行走。
但是统治阶级多不遵行。
桧国统治阶级中有一人独能守此古礼。
他的朋友或亲戚乃作这首诗,对他的丧亲表示哀悼,对他的守礼表示赞同。
可以说这是一首赞美孝子的诗。
——高亨⑤ 伤桧君被执,愿与同归就戮也。
——方玉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