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田有钱翡翠谷 翡翠是玉中最硬的一种,源于西班牙语,意为佩戴在腰部的宝石,它是钠和铝的硅酸盐矿物密集体,由无数微小纤维状晶体交频而成莫氏硬度为6.5-7级,超过玻璃而与水晶差不多。
矿物结构致密、韧性好、半透明,具有玻璃般的光泽,化学和物理性质稳定,色泽绝丽,质地滋润,韧性较强。
翡翠原料呈块状,次生料为砾石状,断口为参差状,较表面暗些。
粗大颗粒在断面上可见闪闪发亮的“蝇翅”,即片状闪光。
当组成翡翠的矿物颗粒粗大时,特别明显。
虽然它只是玉石中的一种,但因为身价特殊,成了天王级玉石。
地质学称翡翠为硬玉矿物岩,商品学称翡翠是达到宝石级的具有文换价值、美学价值、收藏价值的玉料及玉器。
之所以叫翡翠,是因为中国出产的和田玉称翠玉,当初翡翠从缅甸运入我国时,被分辨出不是中国的翠玉,遂将之称为“非翠”。
又因它有时在浅色的底子上,伴有红色和绿色色团,宛如赤色羽毛的翡鸟和绿色羽毛的翠鸟,因此“非翠”就自然而然地演变成翡翠了,用美丽的鸟名代称美丽的玉名,谁不乐闻其称呢!翡翠是中国人给予这一自然精灵的美称,在缅甸从来没有翡翠这一叫法。
翡翠石可以有多种颜色,但每一块翡翠的颜色也就两种左右,翡代表红色,翠代表绿色,绿色为上品,是一种最珍贵、价值最高的玉石,被称为“玉石之冠。
如果在一件翡翠玉器上,红、绿、紫、黄各色共存,它就是一件价值更高的难得的玉器。
翡翠按颜色可分为三种类型: 1.皮色,指翡翠最外层表皮的颜色,其形成与后期风化作用有关。
这类颜色为各种深浅不同的红色、黄色和灰色,其特点在靠近原料的外皮部分呈近同心状。
2.地子色,又称底子色,有底色之意,指绿色以外的其他颜色,为深浅不同的白色、油色、藕粉、灰色等。
3.绿色,指翡翠的本色,这类颜色的特点为各种深浅不同的绿,有时绿中包含着些许的黑。
绿色常称为翠。
识别特征: 颜色不均,绿色走向延长,在查尔斯镜下颜色不变;带油脂的强玻璃光泽;变斑晶交织结构;手握有冰凉感。
具体特点如下: 1.翠性。
不论翡翠原料或成品,只要在拋光面上仔细观察,通常可见到花斑一样的变斑晶交织结构。
在一块翡翠上可以见到两种形态的硬玉晶体,一种是颗粒稍大的粒状斑晶,另一种是斑晶周围交织在一起的纤维状小晶体。
一般情况下同一块翡翠的斑晶颗粒大小均匀。
2.石花。
翡翠中均有细小团块状、透明度微差的白色纤维状晶体交织在一起的石花。
这种石花和斑晶的区别是斑晶透明,石花呈微透明至不透明。
3.光泽。
翡翠光泽明亮,抛光度好,呈明亮、柔和的强玻璃光泽。
4.密度。
翡翠的密度大,在三溴甲烷中迅速下沉,而与其相似的软玉、蛇纹石玉、葡萄石、石英岩玉等,均在三溴甲烷中悬浮或漂浮。
5.包裹体。
翡翠中的黑色矿物包裹体多受熔融,颗粒边缘呈松散的云雾状,绿色在黑色包裹体周围变深,有“绿随黑走”之说。
6.脱水性强。
即在翡翠成品上滴上一滴水,水珠突起较高。
以上就是关于硬玉的介绍,如果你还有其他想了解的,可以给我们留言,或者关注 田有钱翡翠谷 (本文配图右下角),与我们直接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