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全浩香港面积1,106平方公里,其中住宅、工商业、货仓及社区设施用地共占七分之一,此等乃市民常用的空间,其余七分之六的40%划入郊野公园及其他用途。
大部分港人的人均居住面积愈来愈细,因为私楼的迷你楼及公屋的单位面积愈来愈细,当然亦有市民居于㓥房,情况如何,人所共见。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购入大量土地的发展商及世家,现时富可敌国,只要土地慢慢发展,而政府又无法改变规划的法则,便万事大吉。
现时以居住环境而言,乃人不如畜,很多市民蜗居,但野牛、野猪及猴子等,却可在郊野通山走动。
而很多港人亦对动物有爱心,二十多年前于黄昏时曾见有人揸小型货车,将卖剩的蔬菜运到金山郊野公园喂饲猴群,相信现时仍有人这样做,喂饲流浪猫狗及雀鸟等亦非罕见。
社会的最上层不介意土地慢慢发展,喜欢郊游人士十分欣赏郊野公园,后者世界闻名,不少访港旅客都会郊游。
社会似乎忽略了另一些重要事实:不少人的居所愈来愈细,每个人花于上班的舟车时间愈来愈长,乘搭挤迫如沙甸鱼罐的港铁车厢,感受如何?每天花三四个小时上下班,是理想生活吗?此外,市区一层实用面积500平方英尺的单位,售价竟高达1,500万元。
无疑在英国伦敦或西方国家很多大城市,也有不少人每天花三四个小时于交通上,但香港实在太两极化,财富太集中。
香港的一国两制其实容许港人享有极大的自由度去制订政策,改变原来不合理的施政,可惜社会变动太快,香港不断受到国际事件的冲击,例如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加上内部矛盾严重,无法纠正中央政府所指的深层次矛盾,并出现人不如畜的奇景。
本文原载于《东方日报》,原标题:《香港居住环境人不如畜》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