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香港人均住宅面积小如车位,看起来拥挤不堪,民众满意度却很高

发布:2024-06-24 浏览:36

核心提示:香港,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一面是绚丽多姿的夜景,川流不息的豪车,人头攒动的奢侈品店和匆匆赶路的行人;而另一方面是逼仄的居住空间,高昂的生活成本,疲惫不堪的上班族。根据团结香港基金会的研究数据,香港的人均住宅面积只有170平方尺(15.8㎡),仅比一个标准车位(面积为12.75㎡)大3㎡,生活在这么拥挤的空间里,承受着高额的生活成本,香港市民快乐吗? 经济富足的香港在城市人口和生活空间上的矛盾冠绝全球,却也是全球最长寿、人民生活满意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全球范围内,没有哪一座城市在经济繁荣和空间拥挤上形成如此巨

香港,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一面是绚丽多姿的夜景,川流不息的豪车,人头攒动的奢侈品店和匆匆赶路的行人;而另一方面是逼仄的居住空间,高昂的生活成本,疲惫不堪的上班族。
根据团结香港基金会的研究数据,香港的人均住宅面积只有170平方尺(15.8㎡),仅比一个标准车位(面积为12.75㎡)大3㎡,生活在这么拥挤的空间里,承受着高额的生活成本,香港市民快乐吗? 经济富足的香港在城市人口和生活空间上的矛盾冠绝全球,却也是全球最长寿、人民生活满意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全球范围内,没有哪一座城市在经济繁荣和空间拥挤上形成如此巨大的矛盾,在美国商业地产机构CERE世邦魏理仕发布的《2020全球生活报告》中,香港以住宅套均125.44万美元的价格居全球第一。
CERE世邦魏理仕发布的《2020全球生活报告》中,香港以住宅套均125.44万美元的价格居全球第一香港中文大学的生活质量指数显示,拿一间39.9平方米的公寓来计算,香港的房价收入比已经从2002年的4.6上升到2015年的15.7。
瑞银全球房地产泡沫指数将香港列为全球第七大最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市场。
香港陆地面积约110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48.25万人,人口密度达到 6765 人/ 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城市之一。
同时,瑞士宝盛银行(Julius Baer)公布的《2020年全球财富及高端生活报告》中,在全球28个城市调查高端货品和服务的价格,香港高居榜首成为「最昂贵城市」。
其中,律师收费、物业价格、汽车价格、高级餐饮、婚宴成本、商务舱机票价格占据着全球排名的前3榜,仅有珠宝和高级酒类价格比较实惠(排在28和27)。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香港的律师费、物业费、汽车价、餐饮、婚宴成本、商务舱机票价格排名前3,来自Julius 而另一面,我们看到的是,随着香港成为高度繁华的大都市,良好的城市治安环境、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健康的食品卫生以及齐全的公共设施,造就了这里宜居的生活环境,而较为完善的公屋制度基本上实现了这座繁华都市里居者有其所,你们在网络上看到的逼仄鸽子房大部分已经成为了历史。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在2018年发布的《世界人口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香港女性平均寿命87岁,男性平均寿命81岁,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
香港已经成为全球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 公屋制度是香港解决人口和住房矛盾的尖刀在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市中,科学、高效、多样化的管理香港普罗大众的居住和休闲需求,香港的解决方案是公屋制度。
香港的公屋制度是一个健全的居民房屋政策,负责运营这个政策的香港房屋委员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公营房屋团体之一。
香港将近一半的市民享受公屋制度带来的保障来自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房屋局2017年的房屋统计数据,香港约有29.1%左右的人口租住于公屋,相当于内地的公租房;约15.7%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居屋中,类似内地的限价房;其余52%的人住在私人楼宇,即一般住房,这些人中30%为租客。
这样计算下来,香港约有46%的人口租房居住。
对于占比最大的低收入人群而言,公屋物美价廉,它们的平均租金只有一般住宅楼的10%左右。
并且,进入新世纪后新建的公屋也越来越接近私家住宅楼,有电梯、安保系统,小区内设有学校、菜市场、药店、餐馆、理发店、医务所等,普通市民的生活基本不用走出屋村范围。
香港新建公屋立面规划图来自《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的文章【保障性住房的住户满意度和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香港公屋的调查】对香港公屋住户对所住公屋的居住体验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显示,住户的平均满意程度都比较高,其中对公屋体系的整体评价较高,且差异性较小。
香港新建的公屋小区,小区环境堪比内地商品房公屋给中低收入人群带来的生活保障是不可言喻的,许多香港人就在这样的公屋中长大,并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帮助。
来自中新社的文章《石硖尾旧区换新貌——香港公屋居民住房变迁》中,主人公芳姐从1953年起居住在位于石硖尾的香港第一代公屋——美荷楼,中间经过几次搬家后于2006年搬到新型的高层公屋——美如楼,一家六人住三室一厅,每个月的租金只有3500港元,远远低于区内同样条件的私人住宅。
如见的美荷楼已经被改造成文化馆和青年旅馆并获得UNESCO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现在石硖尾公屋周边的配套生活设施已经一应俱全,83岁的芳姐每天都去石硖尾居民服务中心给会员派饭,热心义工活动,回馈社会,家里的墙上贴满了杰出义工嘉许状。
每个月,她都从特区政府发放的“长者津贴”中省下两百多块钱,连续5年助养一名来自内地陕西省的小女孩,计划一直供到她上大学。
试想,北上广深的租房一族,在自己的居住空间没有保障之前,有多少人能每个月援助一位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公屋给租房居住的香港市民带来了无后顾之忧的保障。
美荷楼内部还原了历史的痕迹,图片来自中新网 三个重要发展阶段造就了今天香港日趋完善的公屋制度上世纪40年代,战争中香港的房子遭遇严重的破坏,战后又适逢婴儿潮、移民潮,许多无家可归的人在天台、大街旁和城区周围搭建简陋的临时居所,这些使用铁皮、木板搭建的棚屋被称为寮屋,形成了大片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寮屋区。
香港寮屋,图片来自网络 1953年圣诞夜,石硖尾寮屋区发生一场大火,造成5.3万灾民一夜间失去家园,促使港英政府于1954年在火宅原址上建立了多幢两层高的平房,临时安置无家可归的灾民。
1949年,火灾前的石硖尾木屋区之后政府又斥资兴建了8 幢筒子楼式的廉租屋来安置火灾灾民,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问题,香港政府开始实行“徙置计划”,并于1961正式推出廉租屋计划,这样公屋制度也正式启航。
时至今日,这个制度仍在不断地完善中,按照年份,总体上它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①1953年~1972 年以石硖尾寮屋区火宅后重建的廉租屋起,这个阶段最典型的案例的是“徙置计划”下产生的第一代公屋,主要是H型楼房,通常层高9~0层,没有电梯,每户的平均面积为11.2平方米,人均占有面积仅为2.2平方米,每层有公共浴室和卫生间,烧饭、做菜则是在开放式的走廊上,拥挤到“大肚婆没法通过”。
H型的美荷楼是第一代公屋的典型代表,图为改造前的美荷楼第一代公屋走廊厨房旧照,图片来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不过,1971年建成的首个完善的公共屋邨社区——华富邨是这个时期公屋的转型之作,它由建筑师精心规划设计,社区由景观绿地和建筑组成,社区内设有商场、学校、巴士总站以及其他配套设施,每户家庭内都设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露台,成为后来公屋设计的蓝本。
1970年刚落成不久的华富邨②1973年~2003年这一时期,香港政府推行了多个住房政策,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是公屋制度的大发展时期。
1972年启动“十年建屋计划”, 目标是在1973 年至1982 年间为180 万人提供有独立,设施的公屋;1973年出台《房屋条例》,并成立房屋委员会;1976年实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建设居屋,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那些租得起一般住宅而买不起房的”夹心层“;1988年实行“自置居所贷款计划”,向符合条件的家庭提供低息贷款资助购买一般商品房;1998年实行“租者置其屋计划”,允许公屋居民以先租后买的方式购买租住的公屋,价格往往折上加折;华富邨社区鸟瞰③2003年至今2002年,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公营房屋架构检讨报告书》,反思之前的多项住房保障政策,重新确定政府在公屋制度中的职责是“维持公平和稳定的环境,让私营物业市场可以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没有能力租住私营房屋的人士提供资助公共房屋”。
2003年,因为经济衰退、房价大跌中止“居者有其屋计划“,新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全部通过出租公屋来解决。
不过,近年来因为房价上涨较快香港各界再次引发复建居屋的争论。
2015年,推出“绿表置居计划”,向公屋租户出售公寓,不过在当下房价高涨的背景下,竞争异常激烈,例如在2017年,有16200名申请人在九龙新蒲岗的一个地产上争夺857套公寓。
潜在买家手拿《绿表置居计划》参与最新一批公屋的预售公屋是香港稳定发展的基石,也是许多香港人人生的起点很多香港人在公屋长大,毕业后通过努力搬去更高的公营房屋(例如上文提到的居屋),或者存钱购买面积更大的私家住宅。
公屋对香港社会稳定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为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可以安居乐业的住宅,并维护社区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稳定。
图片来自香港特区房屋委员会公屋覆盖了大部分中低收入人口,对于市民来说公屋代表了无居住的后顾之忧公屋的保障对象要符合3个基本条件:① 规定申请人在香港没有拥有或者与他人共同拥有任何住宅物业;② 按照家庭人口数量的不同,对不同人数的家庭分别规定了不同的收入限额和总资产限额。
例如三口之家月收入限额限额2.4万港元,家庭总资产46.9万港元;③ 要求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必须现居于香港并拥有香港入境权,且至少一半成员在港居住满7年;公屋申请家庭收入及总资产限额,来自香港特区房屋委员会公屋租金非常低廉,而且租期很长公屋的租金不是按照市场租金的一定比例来确定的,而是根据所有租户家庭收入的整体情况来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确保租金几乎只占租户家庭平均收入的10%,同时,对于困难家庭实行租金援助,根据不同情况可减免一半租金或者四分之一租金。
入住10年之后,如果租户家庭收入提高了,超出限额的3倍的话,则要交双倍的租金。
但即使如此,仍然比市值租金便宜。
之后每隔2年申报入息及资产,若然资产再超标,才要交市值租金并在1年内迁出。
香港房屋委员会的租金援助计划公屋的规划和运营注重满足现代生活的基本需要,实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标准根据香港房屋委员会公布的《房屋统计数字2010》的数据,81%的公屋面积在39.9㎡以下,面积虽然很小,但是为了让租户能舒心地生活,公屋在规划和建设上尽可能注重品质并完善社区的生活设施。
香港旧式公屋微缩模型,图片来自网络一方面注重公屋社区的出行交通便利性,另一方面在公屋社区内配置商场、学校、菜市场、图书馆、无障碍设施等生活服务设施,美化小区环境。
华富街市 公屋制度体现了老龄化社会下的人文关怀公屋制度下,香港政府十分重视老年人口的居住生活,让租住公屋的老年人无后顾之忧。
除了公屋社区的建设中加入无障碍设施外,还制定了多项针对老人的规定。
① “天伦之乐优先配屋计划”在公屋申请上优待有老人的家庭,特别是单身老人的等待时长,前提是这些家庭必须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② 根据2001年实行的“长者租金津贴计划”,向符合条件的长者发放租赁补贴;③ 修建专门的长者住屋类型,内部配置各种无障碍设施;香港房屋委员会的天伦之乐优先配屋计划对于青年“夹心阶层”给予帮助青年“夹心阶层”是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中坚力量之一,他们的教育、住房、医疗等需求能否得到有效满足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香港的青年“夹心阶层”主要是那些收入超过公屋准入标准但又买不起普通私家房的年轻人。
在公屋制度下,政府通过向青年人(主要是青年家庭)出售低于市场价格的住宅、给予住房贷款补助金、提供免息贷款、免费给予房屋维修金、租赁低于市场价格的房屋等方式让他们安居乐业。
对于青年夹心阶层而言,香港普通住宅的租金很高公屋建设所需的空间和城市绿化之间的矛盾是可以化解的虽然人口密度很大,但是公屋制度下香港的城市绿化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相反,公屋建设和城市生态绿化的协调发展,造就了香港宜居的生态平衡体系,给市民创造舒适的城市环境。
1976年出台的《郊野公园条例》和1996年出台的《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规例》规定了那些受保护的土地,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官网的资料,截至2018年,香港陆地面积中林地、草地、湿地、灌丛占了66.0%,而实现了庞大居住人群的住宅用地只占7%,那些禁止开发的土地被打造成为郊野公园、长跑步道和自然保护区,使香港城市真正实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公屋制度的成功之处在于严格的管理和不断地完善 公屋的管理体系健全而且严格公屋的管理体系中,包括由廉政公署监督下的公屋资源分配过程、住户申请过程的中严格审查,公屋使用过程中的严格管理三个方面。
在公屋资源的分配过程中,政府官员和经办人员的贪污贿赂几乎绝迹,一方面香港公务员的廉洁已经形成了大气候,另一方面经办员的实质权力有限。
在住户申请过程中每一个合格的申请者都会得到一个轮候册号码,可随时可去申请中心查看现在排到多少号。
排到号后,每一个申请者有3次配屋机会,配屋均为计算机随机供申请者选择。
承租人在使用过程的管理也比较严格,如果承租人出现长期闲置、分租或转租、作非住宅用途、进行不法活动等行为时,除会被终止公屋租赁合同外,还可能会被提起公诉。
香港从2003 年起实行“屋邨管理扣分制”,公屋居民违反有关管理要求将被扣分,如两年内扣满16分将被终止公屋租赁同。
此外,公屋的管理中,合理的准入门槛和严格的退出机制,保证它们始终针对中低收入群体。
公屋制度也有许多需要优化的地方,不断地改进也使其更趋于健全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公屋制度仍有不少正在完善的地方,而这也是公屋越来越趋于健全的原因。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好转,香港房价再次飞涨,而建设用地的减少使住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针对这些问题,特区政府加大干预力度,一方面通过增大住房供应量来缓解供需矛盾,另一方面楼房交易特别是印花税的征收范围和增加有关税率抑制炒房。
同时,受限于生态保护等法规的制约,特区政府通过大规模填海造陆计划加大用地供应。
香港的填海造陆计划,图片来自香港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官网 公益组织和建筑设计师的加持,公屋制度下仍未惠顾到的人群也逐步覆盖公屋制度光靠特区政府的努力还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事实上,现在的香港还有着一小部分的底层人群游离于一般公屋的福利之外,由此催生公屋下面积更小的劏房。
如下图所示,劏房是将住宅分割为更多隔间后租给承租人的超小房中房,类似内地的群租房。
劏房的租客包括居港未满7年的移民,底层的破产者,申请到远离市区的公屋又必须每天往返市中心上班的白领等。
2017年上映的电影《一念无明》就讲述了父子二人生活在面积不足8平方的劏房。
网上也有这类不少面积狭小,居住条件恶劣的劏房照片。
《一念无明》剧照根据香港统计处2016年《主题性住户统计调查第60号报告书》,劏房居住人口为19.9万,占总人口比重为3%,人均居住面积仅5.8平方米。
劏房不一定是非法的,也有那种政府许可下改建的劏房。
位于市中心的正规劏房,面积狭小,但是价格不菲由非营利组织——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O) 运营的社会住房计划中,一些市区的公寓通过设计师的巧妙设计,被分隔成了不同的小房型,成为给那些公房排队的家庭使用的临时公寓,而他们只需要支付家庭收入四分之一左右的租金,并且能够住上几年,直到他们被分配到公屋为止,其中包括新移民家庭。
非营利组织SoCO的设计师设计的舒适劏房也有一些设计师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劏房的设计出谋划策,例如研究小组Doctoral Exchange提议创建人造岛,将游轮变成住房短缺人口的临时住所;建筑师James Law提出将9.3㎡的微型公寓挤入混凝土排水管的创意等。
公屋制度给同样面临人口与空间矛盾的内地一二线城市的启发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内地一二线城市也逐渐面临着和香港同样的住房问题,城市内土地资源稀缺,人地矛盾尖锐化,高昂的房价脱离了市民的购买能力,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香港公屋政策的成功经验使其成为许多专家和管理部门学习、借鉴的目标。
香港公房,图片来自香港房屋委员会公屋政策的发展思路是用廉租屋方式解决低收入居民的居住困难问题,然后帮助中等收入家庭置业,这个思路是值得借鉴的,但是另一方面,内地和香港不能简单类比,香港经济体相对封闭,外来新增人口少,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容易预测,而国内的一二线城市中有大量的外来非户籍人口,这些外来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没有长期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农民工,收入水平比较低,住房支付能力差,而且对经济环境十分敏感,一旦本地经济情况不好,很可能就转移到其他城市或者回老家,造成中低价位住房建多了建少了都不合适的问题。
南京公租房因此,各地还应该在借鉴香港公屋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人口构成、经济结构等特点,制定符合本地需求的住房政策。
北京公租房设计借鉴香港公屋的户型设计,图片来自网络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新加坡模式研究:如何做到居者有其屋?(新加坡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 下一篇:天燃气热水器选购注意什么 天燃气热水器的禁忌是什么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百科 装修咨询 装修预算表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