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烟花过了初一盼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村子里一年当中难得的两次热闹日子之一(另一次是过庙会),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
在老家,元宵节活动一般从正月十四就开始了,到正月十六结束,持续三天。
在这三天里,老家每天晚上都会过来好多亲人,因为元宵节期间每天晚上大街上都要放烟花,而大街就在老家门前,所以很多亲人都早早吃过晚饭赶到老家,既方便出门看烟花,也顺道聚在一起陪爷爷奶奶说话聊天,家里头甭提多热闹了。
大人们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孩子们或围着大人跑前跑后,或在院子里捉迷藏,或上街看放烟花,好像把一年的高兴劲儿全集中到这几晚上了一样。
说到元宵节放烟花,我们那儿也与别处不同,放烟花不叫放烟花,叫“出花”,每年元宵节前,村里就有人挨家挨户收“花钱”,不论多少,1块也行,5块也行,全凭自愿。
因为“出花”的地点一般在村里的各个小庙前,“出花”也算是一种祈福吧,所以家家户户也都会适当出一些钱的。
看“出花”除了看一些市场上买好的烟花之外,更主要的是看各个小庙前由村里人自己捣的花,也就是自制烟花,我们叫“花筒”。
做花筒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大街地面上挖个坑,夯平后放进去一个20公分左右高的钢箍,地面上稍微露出一部分,周围用土填实夯牢。
钢箍中间插上一根指头般粗细的铁棍,然后倒半斤左右买好的炮药(也叫花药),用锤头捣实,再盖上一层锡纸,纸上再用土填满、夯实,最后把铁棍拔掉,在这个小孔里装上一些引线药就可以了。
制作完成后要在地面钢箍上压一块砖头,以防止孩子们误点燃了,酿成事故。
制作花筒是一个技术活,一般都是有经验的大人们来做,小孩子跑前跑后打个下手,我小时候没少干这个活,因此对这个过程比较熟悉。
这里头的关键是把握好捣花和夯土的力度,夯的太松了,容易成为“瞎炮”,夯的太实了,又容易爆。
技术好的人,做出来的花筒,燃放时出起花来效果却很惊人,高达数米,甚至十几米,整个就是一火树,下面小孔就像在喷火,喷火的声音还特带劲儿,使人听着就像马上要爆炸一样,常常吓的人后退很远,最后火劲儿才渐渐下降,直至熄灭。
燃放方法是用烧红的铁丝去反复捅中间预留的小孔,点燃引药,这叫“探花”,有时需要探几次才能探出来花,有一定的危险性。
等引药被点燃、进而小孔里开始慢慢往外喷出火花逐渐增高的时候,人就要赶紧撤开了,火花越出越高,声音越来越大,胆子小的人会吓得连连后退,人群也开始往后拥挤,直到火花势头减弱、慢慢熄灭。
我们村有六个比较大的出花点儿,每个点儿的花都是由住在附近的人做的,村里人看花的时候也在谈论着哪儿做的花好,出的有劲儿,哪儿做的不行,又瞎了几个,爆了几个。
因此,做花的人也在暗中较着劲儿,都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这也是每年出花最大的看点。
大街西头奶奶庙前出花实拍出花一般从正月十四晚上就开始了,只是这一天出的花比较少,只有几筒,叫试花。
正式出花是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这两天晚上天一擦黑,大街上就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十分热闹。
出花一般从后街西头开始,然后依次大街西头奶奶庙前、王家过道口、胡家大门口、大街东头关帝庙前、后街东头庙前,一共六个集中燃放点。
出花过程一般是先放“二踢脚”和“窜天猴”,“二踢脚”在我们那叫“两响”,“窜天猴”在我们那叫“旗火”,这是一种利用火箭原理制成的烟花炮,顶上是一个鞭炮样子的炮竹,大旗火绑在一根长长的芦苇杆上,小旗火绑在短一点儿的茎杆上,用手拿着点燃以后撒手,通过火药燃烧的反推力鸣着尖利的哨声升上天空,最后爆炸。
大家听到“两响”、看到“旗火”,就知道要开始出花了,人群开始向出花点儿涌动聚拢。
旗火放的最好的是后街东头庙前,放的全部是那种芦苇杆制作的大旗火,大概有两米左右长,升空特别的高,而且经常很多人同时燃放,一个个旗火拖着长长的火焰尾巴,像火箭一样直上云天,场面十分壮观。
特别是天气好的时候,在皎洁的明月映衬下,更是增添了一种诗画般的意境,让人不觉神迷。
等人聚的差不多了,然后开始燃放各种礼花炮,这是一个烧钱的项目,哪个出花点儿收的钱多,就能多买一些各种好玩好看的礼花炮,吸引更多的人来看。
收钱少的出花点儿则只好简单放几个是个意思就行了。
礼花炮放的最好的是大街西头奶奶庙前,不仅燃放量大,而且花样多、时间长,经常会同时燃放很多种礼花炮,把整个夜空都照的十分明亮,这在当年农村可是难得一见的美丽夜景。
记得有一年,就在这个出花点,有两拨人分别站在大街两边的平房顶上燃放礼花炮,然后不知怎地,两拨人中忽然有人拿着一种手持的礼花炮向对面房顶的人斜上方喷放,对面房顶的人看到后,也以相同的方式进行还击,于是整条大街的上空顿时被绚烂的烟花完全笼罩,形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烟花穹顶,人群立即被这种景象给震撼了,许多人开始叫好起哄,两边房顶上燃放的人也更加兴奋,一直对攻了很长时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等礼花炮燃放的差不多了,就开始放鞭炮,鞭炮一般都很长,会持续很长时间,放完鞭炮就开始正式出花了,也就是人们在街道地面上自制的花筒。
一个出花点儿一般至少有五六筒花,多的有十几筒,常常是一个花筒没出完,另一个已经点燃了,出现两个、甚至三个同时出花的场景,此起彼伏,煞是好看。
出花最好的是胡家大门口,也是我经常打下手参与制作的花筒,虽然每次只有五筒花,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每个花筒都会喷的超高,劲头超足,声音超响,吓的人群不自觉的一个劲向后退却,生怕爆炸,但却从来没有爆炸过一个,引得人们称赞不已。
大街西头奶奶庙每年还会燃放一种“转花”,是一个很大的铁架子,上面可以旋转,安装几个花筒,同时点燃后在火花喷力带动下能够转动,越来越快,向斜上方喷射,人们必须要离开很远观看,不然会被火花喷到。
这个虽然很有看点,但由于喷的不高,必须要挤到人群前方,或者上到附近房顶才能看到,离远了被人群挡着是什么也看不到的。
大人们在大街上乐呵呵的看花、谈花、唠家常。
孩子们除了看花之外,更开心的是在人群中穿梭、捉迷藏。
农村大街上晚上这么多人,这是平时见不到的,流动的人群就成了孩子们最大的玩乐场。
我自然也不例外,常和伙伴们一起在人群中追逐打闹。
有一次我跑累了,躲在老家的小过道里,靠在墙上休息,猛抬头看到天上的月亮,天空中一点云彩也没有,月亮特别的圆、特别的大、也特别的明亮,我就这么静静的看着月亮,听着不远处大街上的喧哗,忽然有一种置身世外的感觉,感觉一切是那么的虚幻,也没有心思再出去玩儿了,就那么呆着,想了很多,过去、未来、人生、追求,真不知道小小年纪怎么会想那么多。
很多年过去了,那个场景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大街上,大一点儿的孩子一般就不打灯笼了,小一点儿的孩子这个时候则一定会提上一个灯笼,跟着大人出来玩。
那时候的灯笼都是纸糊的,有很多种样式,里面点上根小蜡烛,有的大孩子故意逗小孩子:“快看,你灯笼底下有个蝎子”,小孩子不知所以,就把灯笼翻过来看,结果“轰”的一下,灯笼点着了,小孩子吓的、或气的直哭,大孩子则哈哈大笑着跑走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