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沉香一两金海南沉香冠绝天下要想了解海南沉香可以先去瞧瞧这本珍贵的册页三个看点 带你了解《琼黎风俗图》先听后采“香仔”竟然是这样采香的“百岁深岩老树根 敲根谛听水沉存”描述的正是黎族人寻香、取香的场景△采香图。
沉香是白木香树受伤后结出的树脂其结香过程越久 香的品质越好据记载 宋、明、清三代源源不断的海南沉香通过各种途径运往内地在《琼黎风俗图》中以采沉香为业的人被叫作“香仔”“香仔”一般数十人一起上山采香并“构巢于山谷间”长期驻扎△采香图中四位“香仔”。
而且采香也有“工作手册”比如要先向山神祈祷 要“分行采购”画中四名“香仔”聚在一处山谷中△采香图中,“香仔”到树上采香。
有的靠着树干 有的攀爬到树上采香各自忙碌着△采香图中写道:以斧敲其根而听之,即知其结于何处,破树而取焉。
沉香“在根在干在枝,外不能见”所以找沉香是个“技术活”“香仔”识香采香的技巧和经验全靠一双灵敏的耳朵他们“以斧敲其根而听之”如果声音沉闷或许就是沉香之所在可以用斧头砍一道口子取出里面的结香这种“只可意会”的采香方式提高了采香的入职“门槛”原来古人早就用“香水”了!还总结出了四大名香用香最初和祭祀有关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有用香祭祀的习俗△《清明上河图》中,写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香铺。
据记载 宋代人最爱用香当时 沉香从御用走入寻常百姓家《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家“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子吴自牧在《梦粱录》中以“烧香点茶,挂画插花”概括了宋代文人的“四大雅事”△宋代赵佶所绘的《听琴图》,画中古琴旁摆放的就是香炉。
那时的“文艺青年”如果开“party”熏炉添香是最基本的社交礼仪他们甚至总结出了“四大名香”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沉香因香品高雅位列众香之首△鎏金银香囊。
宋朝时,香囊已成了“日用品”,且品种繁多、制作精美。
宋朝时流行的隔火香薰其“扩香”能力将沉香的气味特点发挥到极致苏轼对此颇为着迷甚至写道“惜香更把宝钗翻。
重闻处,余熏在。
这一番、气味胜从前”△沉香山子。
苏辙六十岁生日时苏轼甚至找了一块优质的沉香山子作礼物并作《沉香山子赋》金坚玉润、鹤骨龙筋、膏液内足此篇寿赋笔笔未离沉香却处处推扬卓然不群的品格这十二个字后来也成为对海南沉香的经典描述黎族先民生活有多神秘为何让苏轼都好奇?黎族没有创制自己的文字悠久历史只能口口相传苏轼初来海南儋州时常在夜晚听到连绵不绝的黎歌于是写下了“夷声彻夜不息”可见当时的黎族充满了神秘感直到清朝后期 通过汉人的记录这个远离内陆的古老民族才让人们逐渐从纸上有所了解△耕种图。
两百多年前黎族人的生活通过《琼黎风俗图》又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衣食住行每幅画都是黎族先民生活的缩影△居处图,可以看到黎族特有的船形屋。
△运木图,描绘了黎族人通过水运运送楠木、花梨木的场景。
采沉香、砍木材专业劳动的出现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博山炉中沉香火 双烟一气凌紫霞不妨学学古人 点上一炉沉香在烟雾萦绕 香气四溢之中一起走近《琼黎风俗图》感受古代黎族人的多彩生活监制丨唐怡制片人丨毕磊文案丨荣梦岩视觉丨喻诺洢技术丨汤沛审校丨左中明统筹丨刘莹 武贺特别鸣谢丨海南省博物馆 总台海南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责任编辑:贾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