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小学堂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最近的“双减”政策,让你更焦虑了,还是更安心了?6000字,30条细则的“双减”政策一出,k12教培行业上市公司几千亿市值瞬间蒸发,整个行业瞬间大洗牌。
关乎国计民生的义务教育也似乎走到了一个大变局节点,未来将何去何从,千家万户密切关注。
有一点可以断言,只要应试教育与资源不均衡长期存在这个客观事实不变,为通过应试教育而参加培训就是一种刚需,愈演愈烈的内卷式鸡娃现状能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就会大大存疑。
可看到的事实是,当“双减”政策下来,很多教培机构已经开始积极转型,如布局线下课后托管,喊出的口号是“管接送吃饭还管成绩提升”。
很多父母也直白地说出焦虑:课外培训被严格规制了,线上学科辅导被禁止了,我的孩子该怎么办?点击图片看详情↑焦虑、抱怨、观望、继续埋头奋力“鸡娃”……之外,在这个被强制按下暂停键的时候,父母最应该做的,是静下心来,好好去了解和思考一下:在大家不断卷入军备竞赛般的教育内卷之中,却可能导致孩子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在拥有大学文凭已经不能给最终的就业任何保障,在标准化的成功人生已经越来越不可能的现实情况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科学的学习机制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是对孩子最好的?-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样才能让孩子自己的生命真正大放异彩?作为父母的我们,必须要清楚:在一切都在加速运转的世界里,其实唯有教育是无法加速的,因为教育在根本上就是要保持对生命自然成长的敬重。
作为父母我们,可能无力改变学校教育,我们甚至无力去选择学校,但是我们需要清楚地意识到,在外界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孩子是否能够在未来世界生存,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是怎么去看待上面的这几个问题。
博雅读书会正致力于和父母们一起来找到教育和学习的真谛,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和成功兼得。
本周推出的《准备》就是一本讲述教育真谛,以及真正的教育者到底是怎样去做的书。
《准备》:一个现代教育奇迹文|张筝加拿大韦斯顿大学教育学副教授、博导黛安娜·塔文纳女士撰写的《准备》,自2019年出版以来,在全球教育界引发热议,也获得了高度赞誉。
比尔盖茨就把这本书列为他2019年度的重要推荐书目。
这本书让很多读过的人深受触动,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详细记录了塔文纳女士16年的办学故事,以及对创造一个“现代教育奇迹”的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包括理念和具体行动指南。
01“没有希望、考不上大学”的孩子走向成功塔文纳是美国萨米特学校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
十六年来,她最杰出的成就就是创办了后来被认为是美国最好高中之一的萨米特高中。
萨米特高中的高考成绩非常傲人,几乎所有毕业生都达到美国四年制大学的录取标准(而当前全美平均水平仅为40%),而且所有的申请人至少被一所四年制大学录取。
它的首届毕业生四年之后大学毕业,55%拿到了大学本科文凭。
这个数据是当时全美平均水平的两倍。
然而,取得如此傲人成绩的萨米特高中,并不是什么私立贵族学校,学生也不全都是特别优秀的生源。
很多甚至是被认为没有希望、考不上大学的孩子。
萨米特高中官网图片一些大家认为根本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后来怎么全都考上了大学?这个罕见的教育奇迹是怎么诞生的呢?塔文纳做了什么,让那些不想学习、不会学习、还在生活中遭遇各种变故的孩子们能在4年高中之后也都华丽转身呢?02项目制学习学生主导进度萨米特高中创建于2003年,创始人兼校长塔文纳当时名不见经传,她带领一个7人团队,靠着政府公共拨款,从零开始,在硅谷建立了一个收费低廉的公立学校。
现在,萨米特高中在美国加州和华盛顿州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5所。
塔文纳塔文纳是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和政策硕士,在接手创办一个新学校的任务时,她只在普通高中做了六七年的英语老师,在湾区一所普通高中做了几年的副校长。
而且做教育她也做得有些挫败,已经萌生退意。
就在那时,从零开始创造一个新学校的任务重新激活了塔文纳对教育的热情。
她想把认知神经科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领域的研究精华运用到新学校里来,她想真真实实地帮助孩子获得学业成功,人生成功。
比如说项目制学习。
好多学校都在做项目制学习,但对这些学校而言,项目制学习只是甜点,不是主餐。
主餐还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
但在萨米特高中,项目制学习就是主餐,不是甜点。
这就意味着,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主要就是在围绕项目进行探索和学习。
他们自己决定项目内容,自己决定项目进程。
这背后就有扎实的认知科学做支持。
认知科学认为,从“做中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而项目制学习就是边做边学。
基于实践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没有固定教材,也没有固定的课程教学流程,学生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调查和应对一个真实、有趣而复杂的问题,从而自主习得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种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型的模式下,选择权在学生。
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主学习。
学生甚至可以志愿报名成为“老师”,去辅导其他的学生。
03不一样的师生关系不一样的同学关系在这种学习模式下,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
老师并不是知识的主动传授者,而是学生们有问题时可以请教的人,是导师。
他们不仅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辅导、陪伴学生,也在人际关系培养等人格和情感成长方面,给学生们引导和帮助。
导师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并且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一直与之同行。
萨米特为学生设计的整个课程体系、学习模块、通用技能培养,都是围绕着项目式学习方式进行,而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和真实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他们还需要钻研最新研究成果和科学理念,充分链接外部资源,进一步优化项目式学习的课题设置和方法更新等等。
你看,萨米特的学生们在学校里是这样学习的,可以说,萨米特重新定义了什么是学校,什么是老师和学生。
萨米特的成功,还有赖于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校园文化,这与传统学校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提倡竞争的文化氛围很不同。
萨米特的办学理念很简单: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学校有能力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不但都能顺利考上大学,还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上大学!光这一句,纵横古今,放眼全球,都是一个多么大胆的想法啊,但萨米特学校就是把这些想法都变成了现实。
人们以为塔文纳和萨米特一定找到了相当于核军备竞赛般剑拔弩张的“大学招生游戏”的关键,或是破解了美国高考的“密码”。
然而,塔文纳自己却说,她所做的不过是在她所热爱的工作领域,践行了自己的价值观而已。
她始终相信,学生是可以被激发出内驱力、会有明确目标、能够自律且自主学习,快乐满足和获得成功可以兼得,最终都能为美好未来做好准备。
04探索过程也有焦虑、挣扎、怀疑当然,塔文纳在《准备》中分享她自己作为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故事时,有认清自我和找到自己想要成就的事业的欣喜,也有在抵达欣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挣扎、怀疑。
塔文纳在书中提到的美国父母的焦虑和挣扎似乎说出了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父母的心声。
比如标准化考试的分数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从而影响了房价。
为了买一套好的学区房,家长们努力工作赚钱,父母们不惜在财务上透支自己,而一旦获得了入学资格,还要拼命维护当地学校的名声。
塔文纳发现,苦苦挣扎的既有贫穷家庭的孩子,也有富有家庭的孩子。
他们同样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他们对学习完全不感兴趣,毕业后四处碰壁,根本没法独立生活、也无法适应21世纪现实世界的工作需求。
正是因为塔文纳看到了这些问题,她开始思考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传统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从认知差异、个性差异、环境差异各个角度来说,标准化考试这样的评估体系对哪些孩子公平了?应该怎样帮助孩子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到底什么叫做好了准备——萨米特学校培养的学生,到底做了哪些准备?项目式教学,如何高效实施?作为父母,想培养一个拥有光明未来的孩子,自己要做什么样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