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不知。
话说最近正在研究瓷器的我,自从看了一眼甜白釉的图,简直惊为天人。
一句话总结我的感受:这什么神仙颜值啊!纯净,光洁,温润......简直就像一位肤如凝脂,清新甜美的的古典美人,简直看一眼就甜过初恋。
感觉到有点上头的我,迫不及待的想对这个梦中宝贝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于是决定去向我崇拜的茶器收藏家晏兄弟们取取经。
谁知我和晏兄弟聊得正欢的时候,我的同事傻白甜小乔经过了。
乔妹:你们在聊啥?什么甜白柚?甜吗?我:甜甜甜,很甜。
(不耐烦)乔妹:和沙田柚比哪个更甜?我:......算了,你一个只知道吃和金银细软的傻白甜,我不跟你计较。
俺继续研究我的甜白釉去~永乐瓷器有三宝,青花,甜白和红釉。
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
由于永乐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
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
烧制非常复杂,据说前前后后有七十多道工序。
永乐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的年号,甜白的出现据说起源于这位皇帝对白色的偏爱。
他认为“王”字上面就是“白”,所以一直崇尚白色,以白为吉。
关于永乐甜白瓷,史料上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记载。
说是永乐四年, "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砂遣还。
谓尚书郑赐日:联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
”大意是阿拉伯人进贡了玉碗,但朱棣拒绝了,他说,老子每天用的瓷碗比玉更得我心,不需要玉碗了。
这永乐甜白釉讲究的就是一个“白如玉”和“薄如纸”。
据说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永乐白瓷中最薄的可以透过灯光看到手指的螺纹。
真是让人惊叹古代匠人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而更妙的是,虽乍一看纯白如玉,但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却会透出釉下的暗花,若隐若现,亦真亦幻。
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变化美感。
有一句诗叫做:“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这种薄胎白瓷的特点。
最为有趣的是,晏家兄弟告诉我:甜白的名字并不是永乐当朝出现的,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还没吃过白糖......明代早期时,不像现在,咱们家家户户都有白糖,煮粥熬羹搁个两勺也不是什么大事。
那时候,就连皇帝,也只有黑糖或者红糖。
白糖的第一次出现,已经是明晚期的事了。
这种颗粒晶莹,吃起来甜滋滋的食物,一下子被当时的文人墨客喜欢上了。
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把永乐白瓷和白糖联系上的。
但大概每个看过甜白釉的人都会发自肺腑的觉得,这个名字实在是微妙和浪漫极了。
这就是一种有味道的白,看一眼就甜到心里的釉。
最后,来说说甜白釉的鉴赏要点:1.釉色洁白,肥厚莹润如玉,无棕眼;2.胎体极薄,大部分无纹饰,少数有暗花,题材多为双龙双凤,及莲花、玫瑰、山茶、牡丹等,纹饰极精细,圆润流畅,但肉眼难以看出,需借光透视方见;3.迎光透视,胎釉呈肉红色;釉面偶然显露如同青、灰、白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淡淡的虾青色;釉表有细橘皮纹和少量缩釉点;4.永乐甜白釉的纹饰一般刻于内壁和盏心,宣德白釉碗、盏则刻于外壁和底面,另外纹饰趋向繁多;5.永乐甜白釉的釉层有厚薄之分,器物的口、足边沿及带系的棱角处微露胎骨,足边沿的釉面截削整齐,施釉不淌;6.永乐甜白釉瓷品多数无款(一说永乐的甜白釉薄胎的多有款),有款的多为“永乐年制”四字划、印篆书款;7.永乐器物四壁薄而透亮,但器底却不透,不仅是因胎厚,而且是由于烧制技术的特别,永乐甜白釉明代即有仿制,但胎体厚重,釉面闪黄或闪灰:(1)宣德仿品的釉层中含大量气泡,釉面呈乳白色,施釉较厚;(2)成化的甜白釉器可从足底露胎处见其制作、胎质的精细程度,薄胎者有“卵幕杯”一种,薄如蛋壳,为成化独有;(3)弘治甜白釉器较永乐、宣德时略薄,器底均呈青色,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嘉靖;(4)嘉靖时的胎釉与永乐极为相似;有一种暗花双凤碗为厚胎,圈足高深,器足修足不平,特别是釉面偶有酱黄色斑点,而永乐时白釉器的釉面则无此现象,且底足都很平整;(5)雍正甜白釉白而微青,比较莹润,胎质较粗,装饰暗刻为多,题材有花草、山水等;雍正仿永乐甜白釉的同类器,则四壁透光,而器底也是透光的,这是永乐和雍正甜白釉的区别所在;(6)乾隆的甜白含粉较重且较白,釉质不及康、雍细腻,暗刻的多较繁复,如缠枝花草等;(7)近代仿甜白的釉较稀薄,刻花线条粗糙,图案过于简单,有的虽仿制成薄胎的,但多不平整。
好了,相信看过了今天的推文,下次你见到甜白釉,一定不会像下面这位妃子一样认错啦~编辑/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