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一场关于北京将全面暂停商住房网签的消息,在北京各区县的售楼处传播。
当日晚间,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回应表示,“今晚24点北京将全面停止商住网签”的消息并不属实。
自端午节前门头沟区暂停商住房网签之后,北京将要全面限购商住的小道消息就在传播。
事实证明,这波传言只是谣言,但在官方辟谣之前,谣言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实际影响。
据报道,6月6日至12日一周时间内,北京商住公寓签约金额高达120亿元,而6月13日单日签约额更高达13亿元。
一则未经官方证实的小道消息,为何产生如此惊人的杀伤力?为什么面对限购传言,人们总是宁可信其有?背后的受众心理耐人寻味。
首先是因为在我们的市场上,限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近年来,各个城市关于车、房的限购指令多如牛毛,花样繁杂且多变。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很远。
由于行政权力对市场拥有巨大而随意的干预权限,身处局中的人们只有采纳“宁可信其有”策略,才能最大程度地保全自身权益。
信了,损失的只是现金流;不信,面对的可能真的是“错过今晚,错过北京”。
“赌不起”心理让人们只能随着传言起舞,而没有拒绝相信的勇气。
限购传言还有自我实现的效应,随着市场情绪被调动起来,价格会越炒越高。
最后即使传言没有成真,先入局的人相对后入局的人也会“赚一笔”。
这更增强“信了不吃亏”、“晚信不如早信”的心理。
人们不仅见识过太多的限购,还见识过太多的“辟谣式限购”。
杭州、天津的汽车市场都出现过“先辟谣再限购”现象。
先是坊间不断传言要限购,然后地方政府一次次辟谣“绝不搞限购”,接着又突然宣布“限购”。
从宣布限购到实施限购的时间,从几个小时到20分钟不等。
被这样的市场“教育”多次之后,再听到限购传言,人们的第一反应自然就会变成“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得信。
”这已经成了一种生存策略,所以不能苛责人们轻信传言。
北京商住房限购一事,“6月14日24点全面停止网签”已是破产的谣言。
但人们不知道,不属实的究竟是这个时间点还是限购本身。
也就是说,人们只能继续猜测,面对下一次传言依旧毫无抵抗力。
有一项常识是,涉及民众权利的公共决策,不能搞突然袭击,必须尊重市民的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
如果这项原则被普遍遵循,人们自然不会轻易相信限购传闻。
不过限购政策天然要求“突然袭击”,如果预留过长的“准备时间”,就会出现抢购等现象,对市场造成过大的干扰。
可以说这是限购政策自身的“二律背反”。
□西坡(媒体人)关于最近的热点,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针对新京报评论的文章发表评论,也可以针对最近的时事热点后台留言。
新京报评论版会择优刊录在“微言大义”栏目,一旦被选中即有稿费。
特别提示:详情请见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栏目,如被选用,请在后台回复你的“ 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谢谢。
| 欢迎调戏评论君(微信ID:xjb-pl) 长按识别二维码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