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洲,本为长江中沙洲。
东汉建安三年(198年),文士祢衡应江夏郡太守黄祖之子黄射邀请,在洲上作《鹦鹉赋》以娱宾客,祢衡援笔立就,文不加点。
祢衡被黄祖杀害后被埋葬于洲上,此洲因而得名鹦鹉洲。
至唐代众多名人吟咏,鹦鹉洲声名鹊起。
《江汉揽胜》图中的鹦鹉洲《水经注》载:江水过沌口“又东径叹父山,南对叹州,亦曰叹步矣。
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
明嘉靖《汉阳府志》记载:“鹦鹉洲在大江中。
《大明一统志》收入武昌。
尚书戴金云:‘洲聚于沙,而沙抟于水也。
汉晋以前,横亘于鄂,尾接鹤楼下。
逮国初,徙于汉滨。
每经世复有消长,革而复营,或逆为汜,别为沱,随时异状,若神物然,而隐其机也。
’得名则昉于祢衡。
”鹦鹉洲洲头位于汉阳城西南,向东北断续起伏延伸,洲尾直指长江对岸黄鹄矶,其形因水消长。
至明清时,鹦鹉洲近武昌黄鹄矶的洲尾已被江水荡没,仅存汉阳城西南洲体。
清雍正三年(1725年)成书的《行水金鉴》记载:“鹦鹉洲在汉阳府城西南二里大江中。
尾直黄鹄矶,明季荡灭。
”乾隆年间(1736—1795年)鹦鹉洲上首淤出新洲,江夏人越江耕种,改称补粮洲(补课洲)。
嘉庆年间(1796—1820年),汉阳知县裘行恕上书请复名鹦鹉洲,以存古迹。
清代《彩绘湖北地图》中的鹦鹉洲晚清至民国时期,鹦鹉洲洲体逐渐靠近汉阳江岸,洲上形成闻名全国的竹木市场,建有安益宾馆、宝庆会馆、清埠宾馆、岐埠公馆、安化宾馆、两湖会馆、二都会馆、西湖会馆、湖南竹木总会馆、长衡会馆、辰州会馆、上益宾馆等20多座会馆(宾馆)。
旧时鹦鹉洲边的竹木排筏民国时期设置鹦鹉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鹦鹉镇改设鹦鹉街道和洲头街道。
1959年开始,武汉市大规模建设鹦鹉洲工业区,鹦鹉洲上建成鹦鹉大道南北贯通鹦鹉洲全境,至20世纪70年代,建成包括航运、钢铁、机械、食品、医药等行业的工业区,专线铁路通达众多大中型企业单位。
21世纪初,鹦鹉洲地区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航运和工业企业退出,建成“锦绣长江”小区等高楼林立的居民小区。
拦江路、阳新路、鹦鹉大道、晴川大道、国博大道、汉新大道等道路使鹦鹉洲与汉阳新老城区连为一体,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跨越鹦鹉洲和长江,连通武汉城市新内环和二环线快速通道。
(摘选自《莲花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