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学者齐声唤贤原创“知识摇篮”系列:地名“栝州”读音(修正稿)括蔽·括羽·机括·箭括·弩括·省括·枢括·挺括 括1.kuò。
1)含义。
(1)扎;束。
如:把东西括(裹)紧。
组词如:括囊(A.结扎袋口。
B.缄口不言。
C.犹囊括。
包罗)、括囊避咎(为人谨慎,不多言,避祸)、括囊拱手(不谏言而无所作为)、括囊守禄(官员不进谏,保官位)、引申义组词:辨括(普遍搜求。
辨,通“徧”)、策括(宋代称士人为应付科举策试,将经史及时务主要内容编成的简括材料)、勾括(犹搜括)、根括(彻底清查、搜求)、歌括(犹歌诀)、括比(亦作“括籍”,查编户籍)、括兵(征兵)、括次(搜求比次)、括春(见“括香”:犹言护花)、括发(A.服丧。
B.束发。
C.受刑)、括访(搜求;访求)、括检(查考)、括揭(禽畜进栏回窠)、括厉(聒噪)、括实(检查核实)、括索(搜索;探索)、括田(丈量田亩,检查漏赋)、括帖(犹“帖括”,科举应试的文字)、括约(分布在人和动物体某些管腔壁的一种环形肌肉)、括羽(箭末羽毛。
比喻修学益智,增进才力。
括,通“栝”)、括责(搜求)、括正(检查校正)、规括(规划搜求。
指言语等合宜得当)、函括、肌括(A.拇外展肌。
B.尺侧腕伸肌。
C.指长伸肌)、稽括(犹稽征)、检括(亦作“检栝”。
检点约束。
规矩,法度。
查察;清查)、监括(监督搜括)、拘括(搜括;搜捕)、钤括(搜集整理)、铨括(选拔和统领官吏)、檠(qíng )括(约束矫正)、衽扱(xī)囊括(全部擒获或肃清)、扫括(A.扫除;打扫。
B.扫荡)、肃括(恭敬而有法度。
A.人的威仪。
B.治学和书法、文辞等)、袒括(丧礼)、通括(全面核查登记)、套括(一定的模式、框框)、统括(被扩,主要用于描述数据收集、人才育成的等)、五括(星名)、檃括(同“栝”。
亦作“檼栝”“隐栝”)、研括(研考总括)、羽括(锻炼,磨砺)、扎括(装扮。
料理)、镞砺括羽(刻苦磨练,力求精进)。
(2)包括。
如:浑括(总括;概括)、简括(简单而概括)、敏括(敏捷而简括)、衽扱囊括(全部擒获或肃清)、拾括(犹概括)、题括(命题以概括全篇(诗文)旨意)、一塌括子(通通,全部)、孕括(包孕总结)、纂括(编集概括)。
(3)对部分文字加上括号。
(4)同“佸”,来;聚会。
如:括撮(会聚)。
5)书名:〔唐〕李泰《括地名》。
2)姓。
《姓苑》和《姓氏词典》引《姓解》收载此姓。
3)名字。
(1)秦朝时期名将蒙括;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赵衰之子。
因采邑于屏,又称屏括的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括。
2.guā。
1)含义。
(1)(衣服、布料、纸张等)挺直平整。
如:挺括。
(2)旧同“栝”,箭末扣弦处。
括蔽(箭穿蔽体之物)、括羽(箭末羽毛)、机括(亦作“机栝”。
弩上发矢的机件。
犹机关。
引申出:计谋;心思)、箭括(箭镞箭的末端)、弩括(用以发箭的机栝)、省括(箭瞄准目标)、枢括(关键,中心)。
(3)旧同“刮”,A.搜刮。
括地皮、括夺(残毒剥夺)、括率(搜刮)、括买(征购;搜购)、括市(同“括买”)、勾括(犹搜括)、刻括(剥削)、搜刮民财、刷括(A.擦拭。
B.筹措;搜集。
C.犹搜刮)。
B.干瘦。
瘦括括(瘦削貌)。
C.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把物体表面上的某些东西去掉或取下来。
如:括毒、括磨(刮磨;除去)。
引申义:括目相待(看)、(扇)耳刮子(扇脸)。
(4)旧同“呱”。
如:顶括括(呱呱;瓜瓜)、括搭(拉长脸以示严肃或嗔怒)、括叫(同“呱呱叫”)、括辣(以手掌击物之声)、括辣辣(象声词。
多形容巨雷声)、骂骂括栝(呱呱)。
(5)旧通“聒”。
如:括挠(聒扰。
多用为受款待后表示谢意的谦词)。
2)姓。
《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唐括氏,又作唐古、唐适、同古,满语意‘百’。
名人有:(1)唐括定哥,金海陵王完颜亮的唐括贵妃,金海陵王完颜亮丽妃唐括石哥之姊,被金海陵王完颜亮勒令处死。
(2)唐括石哥,唐括定哥的妹妹,金海陵王完颜亮的丽妃,唐括石哥原为秘书监文某的妻子。
(3)唐括贡,本名达哥,太傅阿里之子也,礼部尚书、兼大理卿。
(4)唐括蒲鲁胡只,金海陵王完颜亮的妃子。
(5)唐括辩,本名斡骨剌,尚熙宗女代国公,为驸马都尉。
(6)唐括德温,本名阿里,封道国公,为皇太子太傅。
(7)唐括安礼,本名斡鲁,荣禄大夫。
其他名人略。
他们当中后人汉化后,有的省作“括”氏族。
3)地名。
(1)A.括州,隋唐时称处州,今属浙江丽水市。
B.括苍。
旧县名,见“括州”。
(2)另有:浙江省苍南县的钱库镇东括底村、括山乡西括村;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黑土镇打括村。
(3)A.括(苍)山。
原作栝(苍)山,因山多栝(guā)木(栝木即桧木)而得名。
〔唐〕新唐书颜师古《汉书注》:“松身柏叶曰栝。
”〔北宋〕欧阳脩、宋祁等《新唐书·地理志》称,处州丽水县“有括苍山”。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4)引《仙经》、〔明〕苏伯衡之《平仲集》、〔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总叙》(卷89),均载。
B.括山。
分为东括山(东括底)、西括山。
原作“栝山”,也因山多栝(guā)木而得名。
后因“栝”与 “括”写法相似,遂作“括山”。
其在今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县一带。
举例:①辨例“”1.《现汉》(第7版)在“栝(guā)”音里,依据典籍有“箭末扣弦处”义项。
从上述可悉,古籍在此义项里,“括”和“栝”相通。
但由于《现汉》《辞海》(1979年影印版)给“括”字均仅有“kuò”音,淘汰了“guā”音,《辞海》将“箭的末端”归在“kuò”的义项里。
这就出现了䜑架问题。
比如:文中与“箭的末端”相关的组词“括蔽”“括羽”“机括”“箭括”“弩括”“省括”“枢括”等,《辞海》的读音是“kuò”,而《现汉》对同义的“栝”之同义词明确读“guā”。
建议:恢复“括”同“栝”,并与“栝”一样,“括”也有“guā”的音义,此矛盾迎刃而解。
2.《现汉》《辞海》对“括”姓仅有“kuò”音,实际上还有“古(gǔ)”的变音“guā”。
由此可看,《现汉》《辞海》也应恢复“括”的应有音义。
3.《辞海》因只有“kuò”音,故将“括(guā)苍山”误注为“括(kuò)苍山”。
360问答(2021年8月14日)、百度知道(2016年1月5日),也将“括苍山”或〔唐〕刘昭禹《括苍山》一诗中的“括”,误注为“kuò”。
②误例:1.关于“搜刮”同义词的“搜括”义项相关的的10多个组词,《现汉》《辞海》均无音义可寻,从其含义上说,其“括”无疑应读“guā”。
而新兴媒体清一色的注音为“kuò”,值得斟酌。
2.文中的“括羽”与“羽括”两个字位置调换,其义大相径庭。
一些新兴媒体误为同义词。
3.本文的“括”旧同“呱”“瓜”“聒”,支持《现汉》《辞海》等主要汉语工具书淘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