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津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已经进入第24个年头。
对口支援工作不但促进了天津与昌都两地间的交流交融,更增进了藏汉情谊和民族团结,为当地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据市合作交流办统计,截至目前,天津市第八批援藏干部入藏开展工作已经整整两年了。
这期间,共安排援藏资金2.24亿元,实施各类援藏项目25个,帮助昌都市在教育、医疗、精准扶贫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
日前,天津广播(ID:audiotj)记者奔赴昌都,亲身感受援藏工作对当地经济、社会、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带来的巨大变化。
天津新村里的新生活“易地扶贫”是指将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搬迁人口脱贫。
在西藏昌都,修奴、达通、俄达、拉堆、瓦布、桑当,曾经是六个坐落在山上的村子,从2016年11月搬迁之后,它们就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达修·天津新村。
天津推动的易地扶贫项目帮助数百户山区藏民住进了美丽的新家园,收入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
达修·天津新村在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镇达修·天津新村, 天津广播(ID:audiotj)记者看到,一排排崭新的藏式房屋错落有致,水泥路通到各家门口,很多住户门前都停着私家汽车。
在村口的群众活动中心里,整合了具备远程医疗功能的医务室、一站式办事大厅、图书室和村民夜校,村民走几步路就能轻松享受多种服务。
达修·天津新村选派村党支部书记贡嘎赤林介绍:“这是我们远程教育的系统,跟天津的医院(联系),从那边远程教我们怎么诊治。
这是我们便民服务大厅,村民有什么办理的证明、证件,这里都能涵盖。
以前就要从山上下来,现在就住在附近,很方便。
”具备远程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村民夜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两年前,新村的所在地还是一片荒山,几百户藏民分布在高山上的6个自然村落里,以种植青稞和放牧为生。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人畜混住,住房条件极差。
此外,由于缺乏生产资源和技能,加之交通不便,这些人基本上都是贫困户。
44岁的藏民洛曲就是其中之一,他介绍,以前家里生活主要是以耕地为主,就是靠天吃饭。
虫草的话一年差不多一两万块钱,耕地上面就是自给自足,吃得饱。
以前住的房子是土木结构,还有石头,自己搭的两层楼,下面是牛住的,上面是人住的。
2016年5月,天津市静海区对口帮扶昌都市卡若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正式动工,新址被命名为达修·天津新村。
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在建设、选址等方面充分考虑到了能够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各种因素,卡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廖斌介绍:“水电路讯网(这些都要通),科教文卫保,这是我们做的十项提升工程。
我们的异地搬迁要靠公路、靠中心村、靠乡镇、靠县城、靠经开区,这个异地搬迁点刚好符合我们的条件。
就是要把老百姓从山沟沟里面搬出来,一定要以经济发展为主,让老百姓致富。
”家家户户门前的太阳能路灯2016年11月,新村建设完工,包括洛曲在内的175户、585位藏民从6个条件恶劣的自然村搬进了美丽的新家园。
新村优秀的硬件设施让藏民们喜出望外,出众的区位优势更给他们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机会。
现在,达修·天津新村的劳动力纷纷投身建筑、运输等行业,收入有了明显增长,家庭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接受天津广播(ID:audiotj)记者的采访时,洛曲高兴地对说:“(藏语翻译)搬到这边的话,到处都是在建设中,他们搞运输也方便。
他们家主要是运输业,每个月收入好的时候,一两万块钱,让他们整个家庭富裕起来了。
”据了解,除了达修·天津新村,静海区大邱庄镇政府还于2016年投资400多万,在卡若区卡若镇米若自然村投建了另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截至目前已有30户、120位藏民搬进了新家。
今年5月,大邱庄镇再次投资275万元,在新村旁边投建藏药材种植基地,通过雇佣村民进场劳动,带动当地建档立卡12户38人增收,使贫困户不仅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
天津为卡若区米若村修建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让村民吃上“天津菜”天津市的对口支援,不仅为藏族同胞带来了新的居住环境,还带来了增收渠道。
今年4月,昌都市规模最大的农业生态园帮扶项目——卡若区农业生态园一期正式开工。
这个由天津市静海区政府主导推进的产业援藏项目落地之后,将极大解决昌都当地居民吃菜难问题,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
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镇左巴村, 天津广播(ID:audiotj)记者看到,原本荒凉的上坡上建起了12座现代化的温室大棚。
在大棚里面,种有黄瓜、小西红柿、芹菜、油麦菜等蔬菜,以及油桃、葡萄、草莓、甜瓜等多种水果。
项目现场负责人马文明表示,这些蔬菜水果在昌都当地量少价高,经过科学种植能够获得可观收益。
援建的现代农业生态园一期工程12座大棚完工,后续工程紧张进行长期以来,卡若区乃至整个昌都市的农业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果蔬产量低,品种单一,居民日常消费的蔬菜水果只能依靠从内地调运,不仅价格较高,新鲜度也不能保证。
今年4月,天津市静海区政府对口帮扶卡若区建设的农业生态园一期项目在左巴村开工,项目总投资1.2亿元,计划今年年底前建成21座节能温室,形成涵盖农业种植、生态观光、水果采摘等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产出优质水果24.5吨,优质蔬菜66吨,缓解当地群众吃菜难的问题。
卡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廖斌介绍:“我们昌都的城镇人口有20万人,产量可以保证整个昌都市场大概10万人的供应。
”村民在翻新温室大棚的土地 用上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天津广播(ID:audiotj)记者从市合作交流办了解到,在静海区的对口帮扶下,昌都市卡若区贫困发生率由15.3%降至0.08%,实现了脱贫摘帽。
农业生态园项目也将进一步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截至目前,项目已经安置当地农户就业近20人。
多嘎在大棚里劳作57岁的藏民多嘎是地地道道的左巴村人,一直以种植青稞为生,以前起早贪黑一年的收成也就1万多元。
上个月起,他和他的爱人都开始到生态园的大棚里种菜打工,夫妻二人每天工作8小时就能拿到340元的工资,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过去一年。
多嘎高兴地说,他会主动叫上更多村里的劳力来生态园就业,共同提高收入。
多嘎说:“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得多,现在有钱了什么都可以买。
我带头,有几个喊几个,大家富起来。
”支农专家帮助多嘎学习种植技术看着左巴村村民们的忙碌,卡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廖斌颇感欣慰,他说:“当昌都的地种上了天津的苗,首先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他们足不出村每天就能得到170元的工资,比起过去靠天吃饭更有保障;除此之外,昌都市的果菜一直依赖外省引进,现代农业生态园收获后,当地人吃当地菜的梦想就能实现。
”廖斌还有他的规划,未来这些大棚成熟后,将会以联产承包的形式包给村里的农民,继续增强种植技能,提高收入,让农民们的劳动更有积极性。
今年秋天,多嘎就可以吃上自己种的菜了!这座由天津市静海区聚集社会资本援建的现代农业生态园,让卡若的村民们不仅不用看天吃饭,学到了技术,提高了收入,还实现了当地人吃当地菜的梦想。
综合 | 津云、天津日报、今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