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设计殿堂] 1992年,一部名为《Scent of a Woman》,中文传神译作《闻香识女人》的电影正式公映。
片中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可以靠闻对方的香水味道识别其身高、发色乃至眼睛颜色的上校形象成为一代经典。
作为一名普通的汽车编辑,我们似乎注定与如此香艳的技能无缘。
不过,当车展上纷繁的新车闪亮登场之时,我们能通过观察车辆进气格栅感受到车辆设计的精髓。
现在,让我们趁着车展大幕刚刚落下的机会,观“栅”聊聊设计吧。
对于一名普通的汽车编辑而言,报道车展远没有想象中的光鲜亮丽,茫茫多的新闻发布会以及新车、价格令我们甚至没有一点空闲去看看个人喜欢的品牌。
不过,也就是在某个发布会进行的过程中,盯着展车有些分神的我发现了其中一丝端倪。
● 功能性主导的年代这个叫做进气格栅的东西为何大多是6边形,为何如此雷同呢?其实在汽车诞生的早期,并没有进气格栅,难道是设计师的疏忽? ● 变革者降临时间的推移会改变众多事物,当时间来到2005时,代号C6的新一代A6给中大型车或者说偏向行政级的轿车设计带来了全新的风向。
这便是上线贯穿的进气格栅,一个新的时代由此到来。
从时间上看,奥迪并不是第一个引用大面积进气格栅设计的品牌,但不可否认的是奥迪的这项改变令原本沉闷的中大型车变得更加激进。
从时间角度上讲,2005年开始奥迪的这种上下进气格栅打通的设计思路或许正是上世纪中叶那种夸张设计思路的轮回。
从造型设计上说,上下贯通的进气格栅具有比以往设计更明显的视觉震撼感,这有利于观察者视线更长时间停留在车头上,从而间接提升车辆受关注度。
无论对于哪个时代的消费者而言,能第一时间吸引他人注意力的设计总是会得到青睐。
中国有句老话叫“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对于艾格而言,席尔瓦这个前辈为奥迪打下了一片大好江山,而席尔瓦也像是座高山,想要跨越过去取得新成就难度可想而知。
继往开来究竟该继承哪些元素,如何破除人们先入为主的概念这些问题解决起来绝非易事。
● 超越经典最终,2012年,艾格交出了自己对于上面那些问题的答案。
在当年的巴黎车展上我们看到了一款线条硬朗的概念车,细心观察的话,可以发现艾格在这部概念车的格栅部分着实花了不少笔墨。
在造型上,6边形可以看做是保留此前奥迪格栅设计的精髓,在这个整体思路予以保留的前提下,艾格富裕了格栅更为立体的性格,更加立体的造型带来了更明显的光影效果,于是,一个更立体、性格更加硬朗的时代到来了。
由概念车变为量产车,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祛除过于前卫、不切实际的设计,更重要的是把握住设计思路,刚刚换代的Q7可谓把握住了艾格设计的概念车中硬朗的风骨,不过这样的特点与圆滑的车身设计融合的还不够美妙。
全新Q7究竟好不好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此前担当奥迪设计总监的艾格在不久后选择了辞职,宣布加入乔治亚罗开设的Italdesign设计公司,这样的结果令人不禁揣测这是否是引咎辞职之举。
● 模仿与创新让我们结束八卦的思想,回到设计中吧。
夸张的设计容易给观察者带来感官刺激,这样的手法放在哪里都是吸引眼球的好方法,因此,众多车企都推出了属于自己的进气格栅设计,这之中有“成功”,亦有“失败”。
当奥迪在车辆设计,亦或者说是格栅设计上玩的风生水起时,其他设计师也没闲着,这股犀利风格的设计潮流很快波及汽车设计领域。
中国品牌的设计师亦嗅到了这股春风,于是在车展上,我们见到了他们不同的理解。
在此前中国品牌设计回顾中,我们分析了各品牌设计部分不同的现状,在这次的上海车展上。
我们看到了它们的改变。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改变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
好了,让我们把看的再宽泛些。
前面提到的这一场场好戏中,此前一些默默无闻的亚洲车企也开始登上舞台。
于是,我们有机会在近几年看到一大批车车型从枯燥、老成变得激进、年轻,一场场的好戏轮番上演。
没错,我说的真是来自韩国的起亚。
有成功者就必然有失败者,当然,我们这里仅仅是在设计范畴上讨论,事实上,从销量上看,我们下面要讲到的品牌通过设计思路的改变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不过,优中选优,鸡蛋里挑骨头的做法才是品评经典的方法。
● 模仿与遗憾如果说彼得·希瑞尔的成功在于抓住了进气格栅要能吸引人注意力这条制胜法宝的话,那么在车展上其他展台中,你会发现一些车同样有着夸张的格栅设计,但它们的设计似乎离成功还有那么一点距离。
或许这不叫失败,而是遗憾。
如果说福特入选我们认为进气格栅设计失败的案例是因为容易造成审美疲劳有些冤枉的话,那么下面这位选手入选可谓自作孽。
这样的结果再次印证了艾特“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困境。
>>>何为我们吐槽的“布雷脸”?<<<读到这里也许您已经发现了,格栅从早期的实用性慢慢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装饰性或者说是设计性,实际上,直至今日实用性与设计仍在格栅这么一个并不起眼的部件上不断转化。
● 来自未来的格栅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格栅存在的意义早已不仅是保护水箱了,可以在冷车阶段,自动关闭的主动进气格栅开始装配在越来越多的车辆上,而像宝马i8一样的新能源车由于没有传统的内燃机,格栅的作用已经变成了装饰。
全文总结:车辆进气格栅的发展是个从功能性到装饰性再到功能性循环发展的过程,在早期的车辆中,格栅起到的作用就是保护水箱框架,随着车身造型的不断发展,这个罩在外面的金钟罩被设计师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点,甚至促成了家族化设计。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主动关闭的进气格栅出现了,它们能帮助发动机更快的达到工作温度,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可以起到降低风阻的作用,最近,随着新能源车的不断普及,传统的水箱已经从部分车辆上消失,因此格栅的功能性设计变的不再重要,反而成为了设计的名片。
最后,回到我们开始提到的话题吧,透过小小的进气格栅我们到底能够看到什么,老老实实的保护水箱框架?画龙点睛的迎合整车设计思路?帮助发动机尽快达到工作状态?“专职”成为车辆设计名片?似乎都对也似乎都不对。
或许,透过进气格栅,我们看到的正是那个被叫做汽车研发、设计变迁的东西。
(文/图 汽车之家 唐朝)相关链接:借力无形间 图说概念之空气动力学设计 http://m.autohome.com.cn/tech/201503/86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