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外地来上海发展的有志青年,在上海落脚,难度真的很大。
关键还是解决房子的问题,无形中把很多人赶走了。
一位优秀的同学的遭遇我一个很要好同学,想卖掉老破小置换次新房,挂了1年多了,一直没有处理掉。
价格也是一降再降,现在已经跌破他2017年购买的价格,但是依然没人来看房。
但是他比较幸运的是,在互联网大裁员的前夕,跳槽到了一家外资企业当程序员。
不但没有那么多的加班,还工作稳定,福利好。
怪不得在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移民时,对比下外企对员工的态度和中国企业对员工的态度,就很好理解了。
现在他还在不断地犹豫要不要进一步的降价,现在这个行情下,不大幅度割肉,是卖不掉房子的。
这起始环节不打通,后面不会有大量次新房的成交,楼市就呈现死水一潭。
遥不可及的次新房现在次新房还动辄600-1000万,还算是比较一般的,对于大部分工薪阶层是非常难的,贷款400万,每月要还2万元,压力真的不敢想象。
现在还遇到了裁员降薪潮,以前上海几乎所有的高薪职位都受到了波折,投行、私募、公募、教培、互联网、房地产等,都被运动式的政策给一撸到底。
现在还没有背负大额贷款的人应该值得庆幸,至少没有让负债压得喘不过气来,即使失业半年,也不至于生活难以为继。
所以次新房的价格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高薪群体的集体熄火,次新房是没办法维持坚挺的价格,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房价是主要生活成本,导致年轻人生存压力巨大,城市竞争力下降要说上海的生活成本,在吃吃喝喝及交通出行方面,和周边的浙江、江苏没啥区别。
最关键的区别是房价,本来没那么贵的房价,通过各种人为手段炒高,谋求最大化的利润。
虽然一时集中了未来70年的土地收益,财政也一下子宽裕了起来,但是长远来看,对于城市竞争力,年轻人的活力以及科技创新是非常不利的。
上海目前在科技领域就很难有建树,很多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高科技企业,纷纷被苏州、杭州等城市挖走,没办法人员成本太高、房租太贵,在产业化的时候,需要考虑产品竞争力,成本就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