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四个小时参观湖南湘绣博物馆,刷新了我对湘绣的认知(4)原创 给丘吉尔做饭 湘绣博物馆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尖之源——神奇瑰丽的楚汉刺绣第二部分:针尖之兴——享誉世界的名绣之花第三部分:针尖之盛——艺彩纷呈的当代湘绣第四部分:针尖之梦——绣出人民美好生活第三个展厅是“针尖之盛”。
这个部分主要呈现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一段时期的相关作品。
作为二战时期全世界范围内受创伤最严重的四个城市之一,长沙的“文夕大火”也严重地损害了湘绣的发展。
直到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后,50年代的湘绣行业全部实现合作化,产量提升,技艺恢复,在计划经济时代成为重要的出口物资,“换回的外汇可以购买钢轨七万吨”。
之后,湘绣从题材到技法,都有所发展,表现出更多时代特征。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湘绣一直都是湖南传统出口工艺品,更是湖南轻工行业出口创汇大户,并被当作国礼赠送外宾。
上图的左右两幅绣品,我小时候在一些讲究的人家里见过,是结婚必备的几大件之一,我们自己家也会用这样的“缎子被面”,不过图案要简单很多,不用费这么多功夫。
被面是缝在“被窝里子”上面的,被窝里子面积比被面大,缝的时候四边翻过来裹住棉胎,洗的时候拆掉,只洗里子,因为缎子被面不能水洗。
以前被面都是手绣,后来改为机绣,就没那么值钱了。
再后来,就是被套了,不带任何手工痕迹。
这幅山水画的颜色部分并不是用丝线绣的,是画和绣的结合。
这也是一个技艺上的一个创新。
接下来是特殊时期。
当时以绣这样的样板戏和领袖绣像居多。
这个时期有一种新的绣法比较盛行,比如这几幅主席绣像,远看的时候能看到毛主席的面部表情和神态能够清晰地呈现在你面前,但是近看会发现它的针脚跟前面我们看到的其他作品不一样,它是凌乱的。
而仔细看它又是有规律的,像一个个三角形一样层叠出来形成的作品。
这种三角层叠法也称之为乱针绣,也是模拟在这个时期开始盛行的油画风格,用乱针在和三角重叠法去呈现出来这个油画的颗粒感。
这幅《毛主席去安源》是湘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67年制作的,也是用的乱针绣法。
当时是十几位绣工花了14个月的时间完成的。
此后,湘绣在技法和材质上有都有新的探索。
比如我们湖南有一句老话叫“麻布袋绣花,底子太差”,就是说不能在麻料上去绣花,因为不符合传统对于绣品的质检要求,所以一般会用在非常光滑的底料上刺绣。
但湘绣也尝试过工艺上的革新,就在麻布袋上去做装饰性绣法刺绣的尝试。
这幅老虎的双面绣就是湘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这是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爱民先生的作品,用了相当多的针法。
它的毛发很有张力,就像从画里长出来一样。
而如果你左右移动地去看,会发现老虎的眼睛有目随人移的效果。
要呈现出这种球体的效果,需要不断的缩小针脚,达到一个球体圆形的一个形象。
老虎眼睛的剔透感,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就用了25种色阶去绣。
这是一幅双面全异绣。
人物是杨贵妃。
一面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一面是“一朝选在君王侧”,这是非常难得的设计创新。
这件作品更像变魔术:一面是熊猫,一面是老虎。
前面说湘绣都是先有画才有绣,而有画必有意,这幅作品就叫做“年年有余年年乐”,上面是鳜鱼,有“贵”有“余”,下面是荷花,表示“以和为贵”,都是用谐音梗来表达意思。
唉,中国人玩谐音梗由来已久,随处可见,原因是中文音节少,常用汉字中,平均一个汉字的同音字有11个,所以中国人对同音、谐音的现象更敏感,这也成为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