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罗威从美国钢铁之城匹兹堡的孤独男孩,到流连于纽约名利场的艺术明星,安迪·沃霍尔的名字与“波普艺术”相伴,那么上个世纪的波普艺术风格,究竟是停留在过去成为艺术史中的一个章节,还是在持续不断地在当下依然发挥着影响?如果我们用当代的问题去询问它的回答,它会有效地做出回应吗?结合在上海展出的“成为安迪·沃霍尔”,上海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前不久联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三联中读,围绕“大波普:生活与思想的越野”这一主题,就艺术与生活、思想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对话。
“成为安迪·沃霍尔”《神话系列》,展览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只做理论的探索,而没有对生活的理解,理论就会变得空洞和过时。
而当代艺术发展的观念化趋势,也需要有更多基于人类理性进行的研究。
基于这两个维度,这是作为实践者的艺术机构和作为注释者的学院想要在这场“成为安迪·沃霍尔”的展览契机下探询的问题。
并认为波普应该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更应该关注其中的过程。
“大波普:生活与思想的越野”对话现场中国波普与波普中国关于波普的历史以及在中国的发端,由作家陈冠中在论坛的开场讲座“中国波普与波普中国”中进行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叙述。
陈冠中认为,我们如果将波普简单的视为一种艺术流派实际上忽略了其深厚的流行文化背景。
正如90年代的一本出版物《中国波普》的内容,它更多是市井的大众文化,还没有和艺术扯上关系,更遑论日后的中国政治波普了。
而波普艺术其流行文化的出身,一开始在美国并非主流审美,而是作为一种受精英文化鄙夷的风格,作为当时大行其道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反面教材而存在的。
这使得波普成为了一种颠覆精英美学的工具而开始在非主流艺术界扩散开来:波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