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花,在山东日照五莲当地俗称“割花子”,又名“割绣”、“割绒纳绣”。
源于明末清初,可以算作刺绣艺术的分支。
传统的割花作品通常是割花鞋垫。
割花鞋垫图样美观大方,有龙凤呈祥、福寿双全、花鸟鱼虫等,富含寓意。
每当姑娘出嫁时,总会亲手缝制几双鞋垫送给新郎,以及公公婆婆、爷爷奶奶,讨得一家人的喜爱。
因为五莲割花手工精巧,所以割花鞋垫工艺2009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小编同学们提供的割花鞋垫照片。
五莲割花传统的制作手法:首先制作的是被老人成为“褙子”的材料。
“褙子”的制作很简单,把5层布料用熬制的玉米糊平铺叠粘起来,晒干之后就可以用了。
”第二步是剪样:按照脚的大小和形状剪“褙子”。
不过,刚剪下来的“褙子”不能直接使用,还需用布条沿着“褙子”的边蘸着玉米糊裱起来。
接下来就是画图案,将收集来的图案样式垫着复写纸,描画到“褙子”上。
然后,再将两块“褙子”对放,中间夹上废旧布料和纱网,用线将两块“褙子”固定到一起。
最后是最耗时的一道工序―绣花:按照画好的样子绣制图案,每双鞋垫多的要绣五六万针。
图案绣好后,就是割绒了,“用锋利一点的刀片把纳好的鞋垫从中间割开”,就可以得到两只完全对称的同一花色的割花作品。
割开后的棉线形成了“绒”,凸起的棉线对脚底有很好的按摩作用,走起路来十分舒服,而且经久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