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 & frame Awards从2004年创立公司至今,如恩设计(Neri&Hu)的两位创始人郭锡恩先生和胡如珊女士,可以说尚处在他们职业生涯的中期,却摘得了frame Awards 2021年度的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
《frame》杂志主编Robert Thiemann在与他们分享获奖喜讯时说:“这是一次鼓励,鼓励你们继续坚守和前行。
”与如恩设计相遇相知14年,frame发现并见证他们创造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同时也在规模上、多样性和文化影响力上不断成长。
正如胡如珊所言,从第一次接触国际媒体到第一个终身成就奖,如恩设计在frame的陪伴下跑完了一个完整的圈。
在这篇专访里,他们与Robert分享了如恩设计迄今为止的创作旅程、当下的创作氛围以及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期许和展望。
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2021)© 陈颢受访人郭锡恩先生、胡如珊女士如恩设计(Neri&Hu)创始人#尊重真实的需求Robert:几年前你在接受frame采访时曾表示,2004年成立公司时以一位中国建筑师的自我身份认同感,满怀热情地开始展示中国的创造力。
当下中国的创造力正在蓬勃发展。
你认为它的特征是什么?以及你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郭锡恩刚在中国开始创作之旅时,有很多事情的发展都令人担忧。
建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拆毁,“山寨”横行,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商业可行性,而根本不在意创意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借助手中的项目,努力去理解这种浮躁现状的本质,找到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
在尚奉行大拆大建的2010年,如恩改造“水舍南外滩精品酒店”,以新旧对比作为设计出发点,保留了建筑原有的混凝土肌理,在现有结构上增加了耐候钢,讲述着这座江边码头的工业历史。
以这个强调建筑与本地历史文化联系的项目为始,如恩逐渐在业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 Pedro Pegenaute郭锡恩我们原本并没有跨界的打算,但我们接到了建筑和室内设计的需求;当时优秀的产品设计师也颇为紧缺,所以我们决定涉足产品设计;然后是商业设计、品牌推广;最后是教学。
这一切都源自一种真实的需求,如恩是在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10多年前的设计到今天依然不为过时,设计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进行倒置并模糊二者之间的界限,制造了一种空间的迷失感,让住客收获耳目一新的感受。
© Pedro PegenauteRobert:这一路征程,你觉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哪个项目?郭锡恩很多都是。
不少人认为我们设计的紫砂传达出了中国独有的审美情趣。
茶杯由中国特殊的原料紫砂制成,其工艺诠释出大道至简的哲理,去掉了传统中国茶杯和茶壶的装饰元素。
紫砂茶具项目(2006)源于对茶具不同材料的探索。
紫砂的意义在于材料的纯粹性,这种纯粹性通过柔和简约的形式得以保存,这是对传统茶具的抽象。
该系列提供了8种不同颜色,故意混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视觉调色板,指导用户欣赏紫砂的材料,就像茶鉴赏家欣赏不同类型的茶。
保留水舍酒店原建筑肌理的做法,为我们带来了国际关注。
而在此之前,我们在外滩打造的设计共和上海旗舰店,让人们觉得“哇,这真有趣”。
这是一个反零售的零售店,它没有窗户,只有一扇门,完全颠覆了公共和私人的概念。
设计共和旗舰店(2006)集合了一系列的顶级设计家居产品。
设计师将整个建筑内部断续的墙壁同错落的楼层完美结合,建筑的中间部位被改建成一个庭院,通过玻璃面板以及钢制框架改变原有结构,那些现代经典展品得以完美呈现。
© Pedro Pegenaute设计共和与设计公社(2012)© Pedro Pegenaute郭锡恩近年来,其他一些项目开始引起建筑界的注意,比如我们的扬州青普瘦西湖文化行馆;以及我们为保乐力加设计的麦芽威士忌酒厂,也于最近正式开业。
扬州青普瘦西湖文化行馆(2018)是一家包含20间客房的精品度假酒店,如恩借鉴传统四合院的建筑类型,采用网格的平面规划,框定出围墙和通廊的布局,将各个功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院落的围场,为空间赋予层次,让景观融入建筑。
© Pedro Pegenaute#探寻美的标准Robert:近年来,我们经历了“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和“新冠病毒危机”,以及各种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异常自然现象。
许多设计师仍然很注重美,同时以人为本、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等主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你如何看待工作中的全球性相关内容?胡如珊我认为你提到的这些话题与美并不背离。
美很主观,我们很难去定义,但是美学是一种判断和标准,我们的社会正在将这些理想纳入美学标准。
福州茶馆(2021),被设想为休憩于岩石之上的房屋,连绵山丘般的铜制屋顶高架于夯砼墙体之上,且与室内木结构的屋顶线相呼应。
© 陈颢胡如珊美学是哲学的一个维度,是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我们一直在找寻这些标准。
美曾经等同于自然——表现形式越接近自然越美丽。
但现在的标准是我们如何服务于社会,如何能够更加包容。
主材夯砼,既致敬当地传统土楼民居,也强调原始的凝重感。
走近建筑,观者可以看到茶馆的两幅图像:建筑物的直立轮廓,以及周围水池中的倒影。
© 陈颢#多元跨界的空间需求Robert:你如何看待空间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胡如珊已经有很多迹象表明,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你几乎不需要去学校学习就能从事你想做的工作,所学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的也大有人在。
创意学科之间的跨界也变得平常,画家做空间设计,产品设计师做建筑,艺术家设计时装,电影制作人设计鞋子,这也催生了更顺应跨学科特性的工作方式。
数字平台让不同专业背景和领域的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联系到一起,我认为,它也会引导我们以有别于以往的方法,来协同和推进工作。
如恩为意大利百年家具品牌Poltrona Frau设计的觅系列(2021),挑战了透明与模糊的边界。
物件包裹于椭圆形的外壳中,却并非被完全遮盖。
柜子顶端被轻轻抬起与柜体分离,中间显露出透明的玻璃层,使用者可一撇隐藏其中的物件。
郭锡恩数字化设计一直试图将人类从物理空间中脱离出来。
无论是零售、购物还是上学,似乎只要有视频,就算不聚在一起也没关系。
人不在一起,就不那么在乎物理空间。
更危险的是,我们甚至可以制造虚拟的数字空间。
长此以往,建筑和室内设计会不会被人弃之如敝履呢。
可能我的观念比较老派,但我会一直为空间的尊严而“战”。
山水两重间 | 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2021),是如恩为国际知名烈酒和葡萄酒集团保乐力加打造其在中国的首座麦芽威士忌酒厂。
建筑在许多方面也体现出二元性的巧妙平衡,酒厂的工业生产区域体现了如恩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而游客中心内的嵌入式几何元素,则是如恩对这片古老土地的致敬。
© 陈颢胡如珊那倒未必。
未来正与物理空间渐行渐远,但我认为,作为数字时代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我们应该精通网络,因为将要设计的空间可能是我们从未去过、甚至是任何人都可能没办法去的地方。
我希望建筑师和设计师在这些虚拟空间的设计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认为数字时代将不仅带来三维空间,还会有四维甚至五维空间,在那里时间将变得可控。
2019年斯德哥尔摩家具与灯具展装置设计由展览荣誉主宾郭锡恩与胡如珊策展。
灵感源于中国传统氏族村落中的街巷与生活场景,空间布局由一条连续迂回的“窄巷”贯穿而成,如恩设计的产品(家具,灯具和配饰)陈列其中,隔栅、内装木艺、窗户和百叶门窗制造出许多意料之外的邂逅。
#忠实记录中国创意的复兴Robert:当职业生涯结束时,你希望取得何种成就?郭锡恩我们起步较晚,之前一路都在拼命追赶,而现在我们决定为“结束”职业生涯早做准备。
我们开始在学校任教,同时启动了“归档”工作——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作品,还包括了同时代创意工作者的作品。
协同同期的艺术家、建筑师、平面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我们希望能群策群力,记录中国创意复兴这一特殊时期,那些对我们有深远影响的人和作品,我们也希望借此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如恩个展《无尽之行》(2021)以时间连续性与历史记忆为题,系统梳理了如恩在建筑实践中的重要时刻。
展览分为六个章节,由“反思型怀旧”为起点,途经“步移景异”、“栖居”、“空间诗学”、“在地重铸”,最后抵达“未来遗迹”,由此呈现如恩多年来对于建筑思考的不断演变。
© Studio FF郭锡恩我们开始在耶鲁和哈佛教学,传播我们的批判思维和严谨态度,我们希望下一代关注变革,并能在需要时拥有推动变革所需的韧劲和主动性。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协作。
我们开始考虑建筑之外的,比如可持续性、房地产、社交生活、新的工作和旅行方式等,并与其他品牌和专业领域的人合作,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文 / frame团队翻译 / Corrina编辑 / Daisy校对 / M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