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红楼梦》小说文本的我们得以了解《红楼梦》叙事结构的错综复杂,曹雪芹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线性叙事和简单的因果联系,在网状情节线索的行进中巧妙的缔造出深层叙事结构。
小说文本不甚浓厚的戏剧性,以及深层结构内部的和谐本质,为过渡到影视文本的创作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但是,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是作者在表层叙事结构的安排上,大体遵循时间线性发展的模式,二是在情节设计中,有秦可卿之死、元妃省亲、宝玉中邪、宝玉挨打、紫娟试探、抄检大观园、黛玉之死,七个戏剧高潮,这为《红楼梦》影视文本的创作提供了叙事的可能性和发展思路。
按照这两种可能性进行影视文本的创作必然会导致叙事结构简化,叙事张力削弱的结果,在影视文本的叙事结构方面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罗伯特·麦基在电影的研究过程中,对诸多丰富多彩电影故事的本质和组成进行结构化探讨,发现了故事的内在结构关系,以电影故事结构图谱的形式提炼出故事术语的类型。
麦基认为,真正电影大师能够从广阔的天地,冗长平淡的生活中,抓住几个精彩的瞬间,以此来展示整个人生。
如何对“精彩瞬间”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是影视文本创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就是说,生活漫流如何提炼事件进行结构的问题。
麦基在确保被选择的事件能够精准地表达思想、表达感情的目的条件下,对主要人物的故事事件进行一系列战略性地选择,故事单位按照由小到大,即由事件到故事进行架构电影故事结构。
首先,事件必须作用于人物身上,事件并不是单纯的偶然事件,它的充分必要条件在于通过“冲突”的剧烈变化展现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
其次,作为典型电影中的场景,一般需要四十至六十个事件排列形成,其作用在于在某一段相对连续的时空范围内,人物在冲突中展开的若干事件,使人物在公共价值层面或者是个人生内在价值层面得到转变。
场景的设置安排,同样也要围绕故事主题是否需要进行思考设计,并且真正的场景设置需要考虑是否能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否能够创作成一个整体。
在故事图谱中比场景更大的动态单位是序列,虽然场景的设置已经对人物内在与外在的价值层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场景地设置促使发生更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完整的序列包含二到五个场景,每一个场景呈上升趋势直至达到顶峰。
再次,幕后是比序列更大的单位。
场景在价值层面上的转折比较微妙,序列构成的转变则更加剧烈,更加具有冲击力,否则是人物在人际关系,生存境遇、内心价值观念等方面收到了重大转变,不论这种重大转变是好是坏,其冲击力都要比场景和序列更强劲。
最后,通过事件、场景、序列、屏幕的安排设置,构成了最大的动态单位:故事。
观众从故事伊始至结尾,对人物在人生意义和内在价值进行比较观察,可以看出“电影弧光”,故事将人物从开始时的情境带入到另一个不同的情境当中去,在此过程中人物负荷价值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
从影片结构上来看,电影版《红楼梦》以 735 分钟的时长对《红楼梦》庞杂的故事进行银幕形式地呈现,谢铁骊导演将电影大体划分为六部,即第一部(无标题)、第二部黛玉葬花、第三部凤姐泼醋、第四部二尤惨死、第五部晴雯夭亡、第六部宝玉化石。
其中第一部与第六部内容更为丰富,时长较长,涵盖的价值意义较多,以上下两集的形式划分开。
参照罗伯特·麦基的故事图谱理论,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应该基于《红楼梦》小说文本的研读捕捉“精彩瞬间”,试图呈现《红楼梦》的戏剧价值和艺术意蕴。
电影版《红楼梦》以“黛玉葬花”、“凤姐泼醋”、“二尤惨死”、“晴雯夭亡”、“宝玉化石”为标题将内容丰沛,结构庞杂的故事以“幕”的形式,以《红楼梦》小说文本为影视创作蓝本,对小说文本的故事内容进行提炼和挑选,选取重要序列进行排列,故事感情基调随之递增。
电影版《红楼梦》是按照以贾宝玉和王熙凤两个核心人物进行叙事结构的发展基础,以贾宝玉为中心发展宝黛钗的爱情故事与自身生命价值的转变,以王熙凤为中心发展家族跌宕起伏的命运。
谢铁骊导演在“一个高潮场景为其顶点”作为“幕”的分界点,“幕是一系列序列的组合,以一个高潮场景为其顶点,导致价值的重大转折,其冲击力要比所有前置的序列或场景更强劲。
”在谢铁骊导演的影视文本当中,每一幕场景都有序列的选择和安排,都是对宝玉生命价值和人生哲学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并因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每一幕薄命司中的女儿们悲惨的命运的应验都伴随着宝玉对人生价值的顿悟和人生态度的转变。
由前文中对六幕场景的梳理排列可以得知,凡心已炙的顽石恳求僧道步入凡间,见证秦可卿薄命归天;体味黛玉心境与其惺惺相惜;痛心金钏投井自杀;听闻二尤吞金自刎;亲历晴雯含冤夭亡;无奈木石前盟的背弃;体会了家族势力由盛转衰的世态炎凉。
有了庄禅式的人生体悟,随僧道回归太虚幻境,知晓了前世今生的原委,“尾”归于“首”,“首”“尾”遥相呼应,契合了小说文本深层结构当中的圆形叙事模式。
至此,“电影弧光”圆满地显示出来,是曹雪芹对半生跌宕起伏的命运深刻体悟,是宝玉对“入世”与“出世”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同样也是谢铁骊对《红楼梦》哲学意义的自我阐释。
从外在形式上来看,根据第一幕与第六幕的场景安排和设置,以上下两集的形式呈现,而且每一幕的时间长度大约在 160 分钟至 102 分钟不等,上述以“幕”为单位梳理出来的事件与序列,在每一幕中所占据的比例也是不尽相同的,由此可见,谢铁骊导演在系列电影的外在形式方面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
谢谢观赏!点击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