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概念的提出,原指日光的向背而已。
如《吕氏春秋•重已篇》:“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
说的是房舍宽大则能遮阳,阴凉就多;地势高而无遮拦,阳光得以充分照射,阳热就多。
《说文》注释说:“阴,闇也。
”“阳,高明也”。
由此可见,阴阳的最初理解,仅是阳光多少的直观认识而已。
堪舆(风水)分为阴阳宅两大类。
阴阳宅的定义,阳宅是指生人居住的地方,即是房屋;阴宅是死去的人的最后归宿,就是坟墓。
阴阳宅性质不同,形式迥异,正所谓生死殊途。
一、动机不纯的虚伪阴宅遵循“入土为安”的古训,找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安置好先人,春秋二祭,感恩报本,这就是仁人孝子的初衷。
但是,后来这个初衷却遭到扭曲、变了味:在捶胸顿足极度哀伤之际,希望选择葬地能得到官爵;在痛苦不堪的时候,却希望通过安葬来获得财物好处。
先辈生前艰辛一世,还不一定能维护后辈的周全,更何况死了之后?啃老啃到这个份上,的确有点说不过去了。
人,必须依靠自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包括先人祖辈,不要老去折腾先人。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如今的堪舆不仅在网络上,而且在现实上,尤其是在大师们高谈阔论中,讲的大多是阴宅。
人们似乎更喜欢的是爬山涉水,奔波于名山大川,迷恋于荒山野岭,流连忘返。
为何有些大师特别喜欢折腾先人呢?有人诙谐地指出,阴宅是安放先人的地方,是墓地。
阴居缥缈遥远,间接的效缓,任意信口开河一番,无伤大雅。
阳居就不同了,阳宅是安放自己的地方,是住所。
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直接的效速,吹牛逼过了头,很容易露馅。
这,应该是有人不喜欢阳宅的因素之一。
对于这种重阴轻阳、痴迷阴宅、动机不纯的人,古人作诗进行嘲讽:风水先生惯说空,指北指南指西东。
山中若有王侯地,何不拿来葬乃翁!二、舍近求远的虚伪按照常理来说,堪舆阴阳宅都是一个样,不分彼此,不分厚薄,一视同仁。
相对来说,堪舆阳宅还要轻松得多。
为什么,大师们对人烟稠密的、都市乡村里面的住宅兴趣不大,对近在咫尺、与人息息相关的阳宅没有兴趣?阳宅是人们休养生息和学习工作的场所,人的一生基本在阳宅中度过。
阳宅供人居住、生活和工作,由若干个部分组成:卧室是居住者睡眠、休息的空间;起居室是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的活动空间;厨房是居住者进行炊事活动的空间;卫生间是居住者进行洗浴、盥洗等活动的空间。
除此之外,还有门道、厅堂、储藏室等建筑设施。
门厅过道的形成不仅有利于遮风挡雨,还有助于保护隐私,使住宅内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封闭的私人空间。
房屋后面正中部分是住宅的“上位”,端庄肃穆,使国人形成礼让为先、内敛含蓄的民俗传统。
现在的套间和连体房屋,是节约土地资源、凝聚民族精神的建筑,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住宅是实在的、近在咫尺,却有人偏偏舍近求远,舍实求虚,痴迷阴宅。
究其原因,应该不是对阳宅有偏见,而是对阳宅知之甚少,没有系统学习相关的知识有关。
其实,阳宅的知识点比阴宅只多不少,仅仅是所知道的住宅堪舆专门典籍就多达100余种,要通读这些书籍,的确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阳宅有阳宅的堪舆知识系统,与阴宅不尽相同。
阳宅区别阴宅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阳宅堪舆的“八大要素”。
如果连“八大要素”的性质和应用都分不清楚,牛皮就有点难吹了。
因此,偏爱阴宅,归根究底是对阳宅所知不多。
如果真的有本事,喜欢折腾,就多一点折腾住宅。
对于这种舍近求远、舍实求虚的离奇堪舆现象,也有人写诗进行嘲笑讽刺:地理大师总说空,谈天论地嗨西东。
世间若有真风水,搞好阳居人不穷。
对于重阴轻阳、舍近求远这种奇怪现象的诠释,还有一个故事相当生动、形象、精彩: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齐王想找一个人替自己画一张像,先后找了很多画工都不满意。
后来找到齐国最有名的画工画像。
画工说他画不好人,只会画别人没有见过的鬼怪。
齐王让他画了一张,一会儿他就画出一个面目狰狞的鬼相。
齐王不由感慨道:画鬼容易画人难。
“画鬼容易画人难”。
这句话被后人广泛使用,用来比喻凭空瞎说很容易,想要有真才实学的确很难。
记得一位伟人讲过:“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决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无法故弄玄虚,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需要的是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学习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就必须扎扎实实,兢兢业业。
任何的故弄玄虚、制造虚伪、舍近求远都会愈陷愈深,对堪舆学界百害而无一利,甚至导致自身形象的损坏。
我们应该本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科学态度,反对封建迷信,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